博客來66折全館即時榜MUJI無印良品STARBUCKS星巴克

 

 






波娃戀人
Beauvoir in Love


所謂一個愛書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個忠實的朋友,一個良好的老師,一個可愛的伴侶,一個優婉的安慰者。
今天給大家介詔一本書,
波娃戀人是由依蘭.凡 所作,現在文化出版,
離開學校後,在一天的辛勞後,閱讀的時間可以說是越來越少了,
而好書值得細細品味,
一杯咖啡或茶加上一本書,便可渡過一個悠閒的下午,
或許您是為了考試還是其它的目的不得不看書,
但放下心中的定見,改用欣賞的觀點,
不疾不徐,必另有所不同的體會。


▶▶▶更多關於——波娃戀人內容——請點我



以下是本書的內容簡介:

最美的存在主義者、哲學鉅作《第二性》作者─西蒙‧波娃
美、法文壇傳頌超越一甲子的永恆戀曲
真實還原《越洋情書》跨國戀情始末

  往返於巴黎與芝加哥的上空,
  機窗玻璃上,映現凝思女子的面容;
  西蒙‧波娃,這位存在主義哲學家,
  她心上盈滿的,是沙特?是納爾遜?是事業?還是愛情?
  戀人心中難以取捨的掙扎與愁緒,
  此際,全化為絲雨覆上窗玻璃,朦朧了凝思女子的悲戚……


  法國作家、知識分子、存在主義哲學家、政治活動家、女權主義者、社會理論家,1970年代女權運動的重要理論家和創始人,這些,全是眾所周知的西蒙波娃。

  「再見,或者永別,我將不會忘記在芝加哥的這兩天,我要說的是我將不會忘記你。」

  「糾纏我心並讓我痛苦的問題之一就是:在還沒有準備好要全部付出時,只給予一部分的自我,是否恰當?我是否能夠愛著他,並告訴他我愛他;但是如果他開口,我卻不打算交付出我全部的生命?他是否有天會恨我?」

  然而,寫下書中這些句子的,也是西蒙波娃。這個她自己的父親戲稱為「擁有男人腦袋」的女人,在愛情面前,是如此感性又那般理性,正如書中的「西蒙」與「海狸(存在主義大師沙特對波娃的暱稱)」,不時地交戰、妥協、交戰……。到底是怎樣的一個男人與一段感情,能讓西蒙波娃陷入如此的精神掙扎?

  一九四七年一月,西蒙波娃為了替親密愛人沙特宣傳新書遠赴美國,她抵達紐約後,受到美國媒體的熱烈歡迎,並被冠以「最美麗的存在主義者」之稱譽。抵達的第一晚,她身處幽靜的旅館房間內,耳畔徹夜縈繞著不知打哪兒來的神秘囈語:「我發生了某件事——我到底怎麼了?」,得直到幾天後她才會知道,這句從她降落美洲大陸開始就不斷聽到的預言,預示了她將遇到一生的摯愛。這個美國男人,將打破西蒙波娃與沙特的愛情契約,成為她情感深處的歸屬,不同於與沙特兼具情人、朋友、同志、夥伴……的複雜情感連結;單單只為肉體、情慾而燃燒的歡愉……

  作者以鉅細靡遺的檔案、文獻、資料來源,忠實重建這段「二個人,心理上卻是三人行」的三角戀情,一窺莒哈絲眼中,理智遠勝情感的西蒙波娃,如何面對情感與理智的交戰。作者卓越的寫作技巧與紀實描述,讓一部西蒙波娃的紀錄片躍然紙上,帶領讀者重溫20世紀,西蒙波娃在紐約、芝加哥、巴黎的生活場景與行走足跡,遍覽當時的文壇盛事;成就一場多層次、穿梭時空的閱讀。

本書特色

  ★唯一全方位交叉比對剖析波娃情感的小說


  在此書中,《西蒙波娃美國紀行》、《一代名流》、《越洋情書》……所有作品,都不再是個自獨立的作品,而是這段跨國世紀戀情的最佳愛情佐證。

  ★唯一還原《越洋情書》始末的真實記錄

  有鑑於納爾遜‧艾格林至死堅持不公開寫給西蒙波娃的書信,使得世人只能讀到波娃單方的愛戀,藉由本書作者的多方探訪、公開、未公開資料的蒐羅比較,讓讀者得以知曉這段戀情的始末。

  ★唯一破解文壇愛侶隱藏作品中愛語的密碼書

  從西蒙波娃的作品情節與給沙特的書信中,對照始終對這段跨國戀情保持低調的納爾遜‧艾格林的作品,從他作品中的隻字片語探尋他內心情慾翻騰的真實軌跡。

名人推薦

  阮若缺(法國教育榮譽騎士、政大外國語文學院教授)審校
  陳玉慧(編劇、作家)專文導讀
  鍾文音(作家)
  蔡詩萍(作家、評論家、媒體人)
  林幸萩(法文出版品選書人)
  朱衛茵(作家、媒體人)
  Ken Lian (兩性關係教練)
  一致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依蘭.凡 (Irène Frain, 1950-)


  在我眼中,西蒙.波娃的偉大之處,既非偶像般的,更非高高在上、被遺忘的嚴肅神祇,也非哪位不知名的女性主義殉道聖人,而是像你我一般的平凡人。 ──依蘭.凡

  一九五○年出生於法國西北布列塔尼省的依蘭‧凡,同時具有記者、歷史學家、小說家、傳記作家等多重身分。曾任教於12世紀創建,歷史悠久的索幫大學,基於興趣開始從事業餘寫作,於一九七六發表第一部小說,從此與寫作結下不解之緣,辭掉教職專職寫作。至今發表超過20多部作品,美國影星麗塔‧海華斯、瑪麗蓮‧夢露、美國總統甘迺迪、英國黛安娜王妃、聖雄甘地……都在她筆下重新於讀者眼中活過一次。依蘭是當今法國文壇公認的傑出文學作家。

  《波娃戀人》是依蘭‧凡歷時多年,親赴書中所述場景,精心蒐集整理檔案、資料,完整還原西蒙波娃與美國作家納爾遜‧艾格林這段越洋異國戀情。依蘭為這段書寫過程下了定義:「我就像檔案管理員一樣,為每個人收集到最大量的資料,或是我自己發現、從未出版的文件,以便重組這份迷人關係的拼圖。」這是一本「取材於真實事件」的小說,依蘭使用了「浪漫遁逃」的手法,重建事件觀點、詮釋情感角度,讓本書的文學推論愈加生動。對於為何不使用假名遮掩小說中人物的身分,她是這麼說的:「這些人是我們文化與文學遺產的一部分。對此一做法,我承擔起全部責任,因為我相信歷史可以給想像一些空間,想像有時可以從歷史中滋養:想像本身就可以是嚴謹的。」

譯者簡介

陳羚芝


  中央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畢,法國巴黎十三大學現代文學碩士。從事翻譯十餘年,目前為自由譯者,定居法國。

李沅洳

  中央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畢,並於2003年取得巴黎第八大學社會學系的高等深入研究文憑(DEA)。 

導讀

西蒙波娃的愛情 文:陳玉慧(編劇、作家)


  沙特是我的初戀,他是第一個吻我的男人,他溫暖而熱情,只有在床上不是如此,我們的性生活並不協調,剛開始那十年還好,後來便自然熄火了。

  女權先驅西蒙波娃是跟誰說這些話?她的美國男友納爾遜‧艾格林。她在信中告訴他,沙特對性生活沒有興趣,而遇見納爾遜‧艾格林使她對肉體重燃激情,他改變了她的生活,使她度起「第二春」,連卡繆都稱讚她「變年輕了」。波娃在一封封情書中大膽而私密地向情人透露情欲的渴望,並自稱是納爾遜永遠的妻子。

  當年,波娃為什麼不離開沙特投入納爾遜的懷抱?按照波娃的說法,沙特是一個可憐而孤獨的人,「沙特需要我」,她對情人解釋,並且希望對方理解,她不是因為事業榮譽或金錢等因素而留在巴黎,不去與他長相廝守。

  我可以想像納爾遜收到信是如何沮喪。他曾問她,妳對我的愛是否超越一切,「妳會不會為我死?」他一個人在芝加哥的波蘭酒吧及賭場消磨時光,可能在喝醉酒後逼問她。波娃回答,「我非常非常地愛你,但我不會為你死。」

  納爾遜有可能為波娃死,他幾年後曾自殺未遂,他的憂鬱症和自毀傾向使他的寫作生活進度緩慢。那時他已對分隔於大西洋兩地的愛情不抱希望。他不會說法語,經濟情況不穩定,在與波娃陷入愛戀後,雖然寫了一本後來改編成電影的暢銷小說《金臂人》(由法蘭克辛納屈演出),好萊塢電影製片還付了大把鈔票請他到加州去編劇,但此事搞得不歡而散,納爾遜是一個愛喝酒及好賭博的人,一夕可以花去剛領到的版稅。

  他去過巴黎,那個在情人筆下的夢幻之城。沙特巨大的身影揮之不去,而他雖然也是作家,但並不習慣拉丁區的文人生活,比較喜歡在二流酒吧鬼混或者去看拳擊和賽馬,如果他是浪子,那波娃是文人貴婦啊,更多的是維多利亞氣息。他沒錢也沒法留在巴黎。

  而西蒙波娃也不會離開巴黎,即便她如此愛她的芝加哥男子。她當時想,她再也無法愛別人了。她想錯了,幾年後,她又愛上沙特的學生。但沒人懷疑她對納爾遜‧艾格林的愛,只是,只是她為什麼不能為了愛離開巴黎?

  看來,納爾遜無法提供寬裕的物質生活,也不能改善她的安全感,而波娃視沙特為精神導師,她的精神生活圍繞著沙特,一切以沙特為重心,是她依賴沙特,而不是沙特需要她。

  西蒙波娃在一九四七年一月拜訪美國,她抵達紐約後,被冠以「最美麗的存在主義者」之名,受到美國媒體的歡迎,藝文人物古根漢夫人知道她會前往芝加哥,請她一定要去見納爾遜。波娃在那個城市待了三天,納爾遜便是她的地陪,波娃離開芝加哥前,他吻了她,那時她便愛上他了,後來她在給他的信中回憶:你一定也發現了。

  波娃在她後來出版的美國日記裡記載了這個人。她說,人們常提到他,說他情緒不穩、神經質,我很高興自己是唯一暸解他的人,他有時的確粗魯,但那只是他的自我防禦而已。波娃則是一個自得其樂,有「愉悅天才」的女人。

  波娃以簡潔及充滿情意的英文寫信,因手寫字跡有時不夠清晰,一些用字可能連納爾遜‧艾格林都會錯意,譬如原稿beloved常被人讀成blond,但是就像波娃說的,「我的英文雖不夠好,但已好到足以讓你明白我對你永遠的愛。」

  西蒙波娃當年雖未為了這段轟轟烈烈的愛放棄存在主義和巴黎,但她一生最愛的人仍是納爾遜‧艾格林,下葬時都還戴著當年他送給她的定情戒指。 
熱門書:
資料來源:

博客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ufxqdmlhcwfi98 的頭像
    oufxqdmlhcwfi98

    好書一籮筐

    oufxqdmlhcwfi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