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道台灣
|
所謂不斷認識自己的無知是人類獲得智慧的表現。 今天給大家介詔一本書, 這本書是由潘松帶所作黑白道台灣, 現代人在3C產品的環繞下,看書的時間可以說是越來越少了, 而好書值得細細品味, 一杯咖啡或茶加上一本書,便可渡過一個悠閒的下午, 或許您是為了考試還是其它的目的不得不看書, 但放下心中的定見,改用欣賞的觀點, 不疾不徐,說不定另有所不同的收獲。
▶▶▶更多關於——黑白道台灣內容——請點我 |
以下是本書的內容簡介:
《熙攘之間》後的《黑白道台灣》 潘松帶在大山大河後的外一章 做為外省移民的潘先生來看台灣,似乎有更犀利的眼睛,單單一個土地重新規畫登記,便呈現出細膩的人性糾葛與各自想像虛構的畫面來,有如眼前上演的人生劇場。
再一次,《熙攘之間》書寫的是潘先生從大陸輾轉到香港乃至台灣的大時代個人經歷,作為渺小的漁民,難逃政治變遷荼毒,從漁民變身教師的過程。而《黑白道台灣》便是延續在《熙攘之間》後的台灣生活,同樣在時代動盪下的演變進程,如何在個人身歷其境的軌跡裏,探看大時代的身影。
是的,《黑白道台灣》仍然是自傳體小說,只是,這一次純粹在說台灣,說得比土生土長的我們所看見的台灣,更巨細靡遺。潘先生的自傳體小說,讓我們有幸留存那特別時代的獨特身影。 作者介紹作者簡介
潘松帶
1934年出生於廣東省沿海一個小漁港馬鬃鎮,自幼失孤失怙,歷經國共內戰、共產黨土地改革與階級鬥爭,三度搭漁船偷渡逃生,輾轉從香港到台灣,任教於國民小學,見證國民黨的白色恐怖。文章散見於《師友月刊》、《國文天地》、《中華日報》等報刊雜誌。 序推薦序
《熙攘之間》後的《黑白道台灣》潘松帶在大山大河後的外一章 陳念萱
我出生在台灣嘉義市的空軍眷村,至今年屆耳順,理論上,我該對台灣非常熟悉才是。很遺憾,又很幸運地,編輯出版了潘松帶先生近百萬字又濃縮成六十萬字的大長篇小說《熙攘之間》,橫跨兩岸三地的時代變遷自傳體,讀來跌宕百轉而氣勢磅,連著三天三夜看完,仍意猶未竟。數年後,已過八十高齡的潘先生,竟又完成了二十多萬字的《黑白道台灣》,僅僅數頁,便已清晰瀝瀝地讓人看見台灣,實在佩服。
做為外省移民的潘先生來看台灣,似乎有更犀利的眼睛,單單一個土地重新規畫登記,便呈現出細膩的人性糾葛與各自想像虛構的畫面來,有如眼前上演的人生劇場。
再一次,《熙攘之間》書寫的是潘先生從大陸輾轉到香港乃至台灣的大時代個人經歷,作為渺小的漁民,難逃政治變遷荼毒,從漁民變身教師的過程。而《黑白道台灣》便是延續在《熙攘之間》後的台灣生活,同樣在時代動盪下的演變進程,如何在個人身歷其境的軌跡裏,探看大時代的身影。
是的,《黑白道台灣》仍然是自傳體小說,只是,這一次純粹在說台灣,說得比土生土長的我們所看見的台灣,更巨細靡遺。
很巧地,故事收尾時,作者提到《南方周末》採訪記者陳一鳴,恰恰是數日前我在金門演講海報用圖像的攝影師。緣分,有時就是這麼一溜煙,在不經意間飄蕩遊走,而人生看似漫長的數十年,在這本小說裏,竟如夢似幻地流動在眨眼間。
謝謝潘先生的自傳體小說,讓我們有幸留存那特別時代的獨特身影。
作者自序
(一)關於《黑白道台灣》這素材,大約在二十幾年前,也就是寫《熙攘之間》的同時,就已陸續浮現於腦海。只因《熙攘之間》屬「大河小說」,細寫必然影響其節奏,且又恐部頭過大,不得不「割愛」。然而那些事情,筆者又忘不了,且很想告訴讀者,故而便決定,有天把好些不易安排的故事另寫成一書,就當作《熙攘之間》的側寫;並企圖於完成《熙》書之後,接著就動筆。
想不到,《熙》書尚未完成,筆者卻已累得出現好幾位醫生都說不出「病因」的怪病:後來一位台大的陳姓教授指出,是因寫書的壓力引起的。接著又患了「移位性皮膚炎」:幾可以遍體鱗傷形容。兩三年中,看了好幾個醫生俱不見療效,難過異常。兒子認為可能得了皮膚癌,要我去做「徹底檢查」。其實,好幾個醫生早已檢驗過:都說我的血液中並沒有癌細胞。百般無奈之下,只好帶著尚未完成的《熙》書,返回溫暖的彰化老家,準備忍耐著待《熙》書完成,便自我解脫。
回彰化沒幾天,適巧有一直銷叫「鰻骨髓精」的鄰居上門推銷產品,居於人情便買了一罐,想不到才吃幾次即見療效,繼續服之,如今也只可說,已好了百分之九十。鄰居說,回彰化是老天為我安排的、我遇到了貴人;我則打心裏苦笑:或許上蒼認為,筆者尚未完成今生的使命,不輕易放過我,要我在身心仍能承受的情況下,繼續苦撐下去——是故,二○一一年《熙攘之間》始得全書完成。
(二)《黑白道台灣》不至於「胎死腹中」,首先要感謝的是「老」同事:小我二十歲的書法家吳明宗老師。因後來由於《熙》書累了二十八年,我怕了,也就不想再寫了。他遠住台南歸仁,卻每十天八天就打次電話給我,而且每次一聊就半個小時以上,而即將掛電話時總不忘鼓勵我幾句:「寫啦寫啦,就當作打發無聊好了……」久了,居然令我動心。
(三)至於書中某些能以「台語」表述,則要感謝另一位老同事李瑞隆先生。因就我的見解:諸如從來沒受過學校教育、道道地地的台灣的老一輩,對話(包括心理活動)等,若以國語表述不但不自然,就寫實文學而論乃說不通的。因而於我構想,遇到此類人物說話等,若能以「台語」表述而又不影響一般讀者理解者,就盡可能用台語敘寫,如此既合理又「親切」一些。李瑞隆老師對於台灣的民俗、掌故、以及俗話等的理解之精切,非一般人所能想像。《黑》書中絕大多數的台語語彙,都得之於他的協助。特於此一併申致謝忱。 |
熱門書: |
資料來源:
博客來
oufxqdmlhcwfi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山下的凝望:第18屆磺溪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
|
所謂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 今天給大家介詔一本書, 大山下的凝望:第18屆磺溪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是由印刻出版, 離開學校後,在一天的辛勞後,與書共舞的時間可以說是越來越少了, 而好書值得細細品味, 一杯咖啡或茶加上一本書,便可渡過一個悠閒的下午, 或許您是為了考試還是其它的目的不得不看書, 但放下心中的定見,改用欣賞的觀點, 不疾不徐,說不定別有一番風味。
▶▶▶更多關於——大山下的凝望:第18屆磺溪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內容——請點我 |
以下是本書的內容簡介:
自一九九九年設立的磺溪文學獎,從汲取高山大海養分的彰化文學水田,年年累積,收穫益發豐盈。正如林明德於總評審感言所說:「二○一六年,進入第十八屆,彷彿轉骨成大人一般,我們親見一棵文學大樹,蓊鬱茂盛,而且碩果纍纍。」
年復一年如同候鳥般跟著彰化媽的鑾轎,於是「三娘轎子跟班」就這麼糊里糊塗的成軍了。 她們這一離家跟著媽祖走,身邊既無舊識老友,也無親戚家眷,彷彿和過去的自己徹底絕交,拋夫棄子成了活寡婦。脫去身家背景、貧富身世。……就這麼溪州媽、員林媽、鹿港媽,彼此沒大沒小的稱呼起來。 ──〈利涉大川〉邱致清
幸惠目送著女兒上樓離去,在樓梯間旋轉繼續攀爬向上的瞬間,僅遮蓋住大腿一半的百褶裙略為飛揚。那一襲服裝是青春的保證,或者唯有青春才撐得起那套生命中最美而樸拙的華服,但那時的她們都恨不得早日掙脫…… ──〈灰髮〉藍舸方
關上門杜絕外頭的世界,李辛仍感覺耳鳴般發出難受的單音。這個她犧牲一切去成就的家,此刻除她便再無他人。住在那些恭賀裡的兒子,自前年離開後再也沒有回家。──〈茹苦〉李柏宗
但爺爺是極老派的人,始終不願意將純以人力手工製作的蔭油轉成機器,父親遂擲茭請示祖先同意,企圖說服爺爺。那時,我看見尚年輕的父親,太陽穴旁浮起一根根的青筋,如生活的網絡,扼住他往前走的思考。三筊落下,輕脆的敲擊地面,整座正廳盈滿空蕩蕩的回音……──〈開花的醬油〉梁評貴
只是這個「台灣芭比」並沒有在台灣本地銷售,當時得以日夜親近這些娃娃的女孩們也絲毫沒有賞玩芭比娃娃的心情。 在「番麥尪仔」外銷鼎盛期,那種四十尺的大貨櫃車就直接開進稻埕來載貨。由此可見「番麥尪仔」在國外受歡迎的程度,尤其是聖誕節之前幾個月,他們都必須加班趕工,因為娃娃造型栩栩如生可愛動人,無論自用或送人皆宜……幾十萬個娃娃一貨櫃一貨櫃從周家直接運到港口,坐上船送到美國小孩的手裡。 ──〈番麥尪仔──台灣芭比〉劉美雪
我沒有答腔,看著閃閃發亮的一○一大樓,自從十三年前,也就是小可出生那年,我到台北念書之後,就把台北當成自己的故鄉。逢人必須自我介紹,在大學時期會說「我住士林」,踏入社會後,改成「我家在和平東路」。 ……反正我已離開彰化──那個遙遠、模糊的地方。 ──〈風自故鄉來〉張舜忠 目錄 總評審感言 區域文學新典範/林明德 縣長序 發揚賴和精神/魏明谷 新詩 首獎 愛的7次方/曾昭榕 優勝 我以為一切仍如往昔/賴文誠 甘蔗的風骨──記二林蔗農事件/楊語芸 濕地風景/程裕智 她把童年丟進磺溪/張晏禎 彰鹿路上兩個家/張舜忠 朝天香路──鹿港天后宮軟身媽祖/王裕傑 評審感言 詩意創新/岩上 散文 首獎 陸上行舟/陳育萱 優選 落雨也要去散步/張輝滄 熬一鍋天長地久/林明霞 風自故鄉來/張舜忠 開花的醬油/梁評貴 行道遠遠/夏意淳 石榴/葉衽榤 評審感言 高山到大海/廖鴻基 短篇小說 首獎 茹苦/李柏宗 優選 轉骨湯/張欣芸 風扇/黃彥綺 幸福/呂婉君 灰髮/藍舸方 利涉大川/邱致清 評審感言 註寫自己的逗號/吳鈞堯 報導文學 首獎 苒苒幾盈虛──彰化鐵路醫院(原高賓閣)古蹟保留故事/游曉薇 優選 水經‧莿仔埤圳注/邱日輝 阿束社咖啡/黃慧鳳 番麥尪仔──台灣芭比/劉美雪 評審感言 大山下的凝望/劉克襄 局長的話 與文學一起前進/陳文彬 序總評審報告
區域文學新典範 林明德 彰化舊稱半線,清雍正元年(1723)正式立縣,四年,創建孔廟,先賢以「設學立教,以彰雅化」期許。境內有濁水溪流過,帶來肥沃的黑色土壤,農業發達,素有「台灣第一穀倉」之稱。 三百多年來,彰化族群多元,人文薈萃,有形、無形文化資產內聚為豐厚的底蘊,包括宗教、建築、藝能、工藝美術與文學,從而建構獨特的「人文彰化」形象。當中的文學深具區域特質,不論民間、古典與現代文學,成績斐然,代有才人薪傳磺溪精神的命脈。施懿琳、楊翠合撰的《彰化縣文學發展史》(上、下,1997),洋洋灑灑七十餘萬字,討論作家一百多人,足以證明彰化優美的文學傳統。難得的是,努力延續此一文學傳統,已成為彰化人世世代代的使命。 一九九九年,縣府決定設立磺溪文學獎,並揭櫫其宗旨為:鼓勵本縣文學工作者創作、研究,獎勵優良文學作品,提升本縣文學水準,改善藝文環境,進而推廣文學閱覽風氣。文學創作徵選類別,分新詩、散文、短篇小說與報導文學;同時頒發特別貢獻獎。 從一到十七屆得獎作品專輯,可以看出這群作家都是磺溪文學的寫手,也是台灣文學的新力軍,他們通過試煉,在文學的夜空,閃爍星光。二○一六年,進入第十八屆,彷彿轉骨成大人一般,我們親見一棵文學大樹,蓊鬱茂盛,而且碩果纍纍。這屆投稿十分踴躍,新詩一三七件、散文七十九件、短篇小說五十三件、報導文學十四件,共二八三件。各類評審委員分別是:新詩類:岩上、洪淑苓、白靈;散文類:許悔之、廖鴻基;短篇小說:劉梓潔、吳鈞堯;報導文學:劉克襄、林明德。大家共推我為總召集人。 評審流程依序是,每類經過複審,選出若干篇入圍,再經決審,評選出首獎一名及優選若干名。 新詩類件數最多,評審頻頻交換意見,白靈說:「彰化文學基礎扎實,新詩品質相當高,是可喜的現象。」作包括親情、歷史事件、宗教、環境、土地等面向。寫實主義與現代主義兼有,而且頗得心應手。首獎〈愛的7 次方〉,寫剖腹生產的歷程,在新生/母難的糾葛中,流露一份無盡的愛。尤其是語言簡淨,意象鮮活,能動人心弦。優選六篇,即:〈我以為一切仍如往昔〉、〈甘蔗的風骨──記二林蔗農事件〉、〈濕地風景〉、〈她把童年丟進磺溪〉、〈彰鹿路上兩個家〉、〈朝天香路──鹿港天后宮軟身媽祖〉。 散文類,書寫空間,由高山到大海,廖鴻基以為:「稿件多,高手如雲。足以說明磺溪文學獎受到重視,彰化文學風氣鼎盛。」作品大部分以人生世相為題材,當中也出現對台灣環境的觀察,極為難得。首獎〈陸上行舟〉,深刻「妳」對海的情懷和行動的勇氣,字裡行間隱約透露不安與生死無奈的叩問。優選六篇,即:〈落雨也要去散步〉、〈熬一鍋天長地久〉、〈風自故鄉來〉、〈開花的醬油〉、〈行道遠遠〉、〈石榴〉。 短篇小說類,頗具氣勢,吳鈞堯指出,這次短篇小說,技術既純熟又複雜,題材涵蓋生命、愛情與土地,具有相當的震撼力。首獎〈茹苦〉,敘述一個被丈夫拋棄的婦女,含辛茹苦帶大孩子,沒想到孩子結識紅塵女子,背棄家庭。小說以喜劇結束:母親原諒兒子、媳婦,闔家團圓。評審共識:因為它建構在災難上,在苦難中開出花朵,能感動讀者。優選五篇,即:〈轉骨湯〉、〈風扇〉、〈幸福〉、〈灰髮〉、〈利涉大川〉。 報導文學類,是一種「複雜」的文類。一篇動人的報導文學作品必須具備:
一、 社會改革功能的意圖(一種對現狀的批判、糾正); 二、田野調查(包括:參與觀察、交叉訪談); 三、文學感染力的描述,加上圖像語彙的映襯; 四、敘事結構的安排; 五、重視台灣田野的共同記憶。 劉克襄語氣急促地指出,很多縣市文學獎都逐漸放棄報導文學類的徵選。磺溪文學獎一直堅持主辦,形成一個不凡的文學傳統,彰化的書寫遂有了一個報導文學的美好承傳。 這次應徵作品書寫面向多元,或深度報導歷史建築再利用,或環境公害的控訴,或以文創思考敘述一個不為人知的在地手工業。首獎〈彰化鐵路醫院(原高賓閣)古蹟保留故事〉,作者透過文獻與訪談,重構高賓閣的歷史,敘述過程,抒情、敘事、批判,靈活運用,並透過圖像映襯,帶領讀者進入歷史祕境,最後還提出活化的建議,是篇相當穩重扎實的作品。優選有三篇,即:〈水經‧ 莿仔埤圳注〉、〈阿束社咖啡〉、〈番麥尪仔─台灣芭比〉。 從四類二八三件應徵作品中,我們看到作家濃郁的鄉土情懷,他們立足彰化,堅持書寫彰化的人事物,秉持環保意識,反思土地倫理,共同擎起區域文學大旗,展現磺溪精神,薪傳文學傳統,為台灣文學史上平添亮麗的一頁。 |
熱門書: |
資料來源:
博客來
oufxqdmlhcwfi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曲與直:美國法庭真實故事
|
所謂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今天給大家介詔一本書, 這本書是由陶龍生所作曲與直:美國法庭真實故事, 現代人空閒之餘,讀紙本書的可以說是越來越少了, 而好書值得細細品味, 一杯咖啡或茶加上一本書,便可渡過一個悠閒的下午, 或許您是為了考試還是其它的目的不得不看書, 但放下心中的定見,改用欣賞的觀點, 或許您會有不同的領悟。
▶▶▶更多關於——曲與直:美國法庭真實故事內容——請點我 |
以下是本書的內容簡介:
善與惡、曲與直──法庭審判是否真能維護正義? 資深留美律師以真實的法庭故事, 展現矛盾的人性與環環相扣的法界生態, 政治迫害?司法不公?精采的法庭攻防第一手紀錄, 為是非曲直的明辨帶來一線曙光! 「世上之事本無善惡之分,人心使然。」 審判在追尋真相,真相由事實編織,而事實需要證明。 常見的證據,它們可靠嗎? 「寧縱十惡,不殺無辜」──證據的展現和考驗,是法庭審判的核心任務! ◆20世紀以來最年幼的死刑犯喬治,在電椅上露出痛苦扭曲的表情。是怎樣不公的審判過程,連凶器都未確定就草率結案,沉寂了70年的錯誤該如何矯正? ◆警察巡邏時用鎖喉法勒死百姓,究竟是意外事件還是殺人案?警察的權力來自人民的信任,法院該如何處理警察使用暴力、犯法的行為呢? ◆美國史上充滿爭議的2000年總統大選,如果當初高爾改變訴訟策略,重新計算佛州的選票,是否有機會使世界取得新的平衡? ◆前往非洲協助救治伊波拉病患的護士回國後即遭隔離,政府是否有權拘留第一線的醫護人員?該如何用理性克服恐懼,阻止令人聞之色變的伊波拉病毒蔓延? ◆妻子因財產糾紛遭丈夫殺害焚屍,時隔3年、缺乏科學證據的冤案,竟能透過焚屍地點的「證人樹」獲得平反? 是非曲直的判斷,透過檢察官、律師與陪審團的組織得以裁決; 人性善惡的界線,則在一次次的攻防詰問、證據提舉中被考驗。 使用暴力的警察、急於破案的檢察官、未能公正主持庭訊的法官……種種因素造成是非難斷。 旅美律師陶龍生集結超過20年的執業經驗,以小說筆法描述真實故事, 重新思辨「正義」、「司法」、「公平」、「人權」等難解的議題。 作者介紹作者簡介
陶龍生
國立臺灣大學、哈佛法學院畢業,康乃爾大學法學博士與哲學博士。有20多年的執業經驗,曾任國立臺灣大學、紐約州立大學法學教授,哈佛大學、康乃爾大學研究員,美國司法部訓練所主任。現為美國華府主流事務所(1400位律師)資深合夥人。亦任美國高科技公司法律主管。
業務範圍主要在為高科技公司於聯邦法院、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和美國商務部(有關反傾銷)的訴訟中提供防禦辯護,協助美國公司在亞洲的業務(主要是美國的上市公司,如「時代華納」、「花旗銀行」、「米高梅電影公司」和大型賭場娛樂公司等),並為美國公司提供法律諮詢。
曾於美國、英國、德國和臺灣發表多篇學術論文,目前已出版10本中文著作。論著經常出現於法學課本中,美國最高法院亦於格萊葛對喬治亞州(Gregg v. Georgia)一案中援引了他的著述。曾獲「十大傑出美國青年」、「傑出亞裔美國人五十強」、「千禧名人」(Who’s who in Millennium)、最佳文藝著作獎等多項殊榮。近年來陶龍生結合其專業法律素養,撰寫一系列精采法庭推理小說《證據》、《拉斯維加斯的春天》、《轉捩點》、《沉冤》、《合理的懷疑》、《判決》、《雙城之謎》。小說中塑造多位成功的華裔年輕男女,在美國法庭內破解各類法律案件,呈現不平凡案例中貼近人生的平凡現實。 目錄 第一章 曲與直 第二章 淺談「證據」 第三章 七十年冤案 第四章 一切皆渺然 第五章 小留學生 第六章 刺客的醫師 第七章 金洋銀行的厄運 第八章 誰應該當選總統? 第九章 美國式貪汙 第十章 「你吻我的屁股!」 第十一章 檢察官的力量 第十二章 證人樹 第十三章 姐弟情深 第十四章 獵犬作證 第十五章 「虎毒不食子」 第十六章 警察暴力 第十七章 禍從口出 第十八章 牙齒印 第十九章 「自殺」疑案 第二十章 「騎自行車的人」 第二十一章 「龐氏騙局」 第二十二章 理性與恐懼 第二十三章 言多必失 第二十四章 「曲」的寫照 第二十五章 歷史的借鏡 作者簡歷和著作表 作者出庭過的法院 序序
是非曲直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觀念。「我奉玉帝天符非輕慢,是非曲直分明看。」(元.無名氏《硃砂擔》)。如果沉冤未雪,將可能「雪飛六月,楚旱三年。」(關漢卿《竇娥冤》)。京劇有「九更天」,無錫地方戲中有「啞女告狀」。
從這個角度我們看看美國法庭處理「曲與直」的態度,也順便觀察美國法律的生態。
法庭審判在嚴謹程序的規範之內,尋求事實真相。而程序的尊嚴、時間和資源的限制、人為的因素,有時候使法院得不到正確的結果,不能「分明」是非曲直。
冤案的不良結果,不僅傷害受冤的人,而且不利於社會,因為冤枉了無辜,便縱遁了應該被繩之以法的惡人,讓他得到繼續殘害別人的機會。
這本書敘述美國法庭的真實故事,與一年前出版的《善與惡——美國重大刑事審判的故事》,可以說是兩部姐妹作。其中有些案件坊間已有書籍、評論和謠傳,但本書的故事都根據第一手資料——法院的判決書和檔卷。我用寫小說的方法描述真實的故事,希望激蕩讀者的思考,感到有趣和實用。 2015年於華府 |
熱門書: |
資料來源:
博客來
oufxqdmlhcwfi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魯蛇人生之諧星路線
|
所謂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 今天給大家介詔一本書, 這本書是由印刻出版的魯蛇人生之諧星路線, 出社會後,在一天的繁忙之後,看書的時間可以說是越來越少了, 而好書值得細細品味, 一杯咖啡或茶加上一本書,便可渡過一個悠閒的下午, 或許您是為了考試還是其它的目的不得不看書, 但放下心中的定見,改用欣賞的觀點, 不急不躁,必另有所不同的領悟。
▶▶▶更多關於——魯蛇人生之諧星路線內容——請點我 |
以下是本書的內容簡介:
The Comic Lives of Losers
寫在末日倒數第十八天的荒謬寓言 揭發跨世代魯蛇的日常即興演出 「喜劇性將悲劇性摧毀於誕生之際,他把受害者還抱持希望的唯一慰藉都剝奪了。」——米蘭昆德拉(咦~我就是腦波弱對昆德拉言聽計從,不然來咬我嘛!)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我不做魯蛇,怎能做諧星搞笑這溷濁世間?即使攀上勝利高峰,內裡暗藏曾是魯蛇的滄桑。既是上策也是下策,先自行嘲笑自己,打一劑預防針吧,否則漫漫人生路怎麼走得下去?——林俊頴
突然覺得諧星和精神科醫師有許多奇妙的相似之處,都經常面對到他人生命脆弱的時刻,並且期待自己能夠將一絲絲快樂和撫慰帶給受傷的人們。——陳牧宏
從尋常小物出發,一支錶、一頂假髮、一台遙控器、一點氣味或是一個夢境,徵兆讓人察覺不到,畢竟事情都在開始的時候最有希望,日子總是理所當然地過下去,然而,微細的裂縫早就在了,主婦找不到遙控器、菜鳥在關鍵時刻流鼻血、父親奪走兒子的頭髮、研究員發現論文上沒有自己的名字……狂想擴散,恐慌蔓延,原來世界可不是吃素的!
〈末日倒數第十八天〉 「那誰去把這個希望丟掉?」然而,我們卻轉身回房,做了點還有希望的事。
〈世界是葷的〉 那是美麗的週六清晨,窗外鳥鳴啁啾,任何堅持都可因此輕縱,任何夢想都可因此潰散,人生沒有過不去的難關,山不過來,人就走向山。他立馬解凍仍然在冷凍庫的雞肉,中午就煮了一鍋咖哩雞來補償未竟之夢,從此彥明對於食物的堅持只剩食安了。 〈髮事〉 人們喜歡利用改變髮型來自我催眠,髮型彷彿是自己想成為的某種樣子的投射,改變髮型,自己的形象也變了。 〈品漢沒上班的一天〉 確定是第二十八台摩托車後,品漢驚訝之虞沒注意台階前仍然因昨夜天雨而濕漉漉的、刻著泰戈爾佳句的石版而滑了一跤。 〈遙控器不見了〉 她在炒菜的當下回想著,如果她早上忘了把遙控器拿出來,那她後來是怎麼把電視打開的? 〈流鼻血〉 在林禎極的人生中,流鼻血是大事,就他印象所及,流鼻血時伴隨著總是一件在當下非常重要卻因流鼻血而不得不暫停的事。這種是從他小時候有記憶時就開始了。 〈黑色蜘蛛網〉 就這樣,因為實驗的失敗,安德魯又再次地毀壞了珍貴的友情。他現在在意的就只是實驗本身的無情,究竟是為什麼,這麼簡單的東西,會讓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斷重覆呢?
〈錶情〉 七條魚,八條魚,九條魚,她心中默數,到十五條時,就主動和他打招呼吧,沒什麼不敢的。然而撈魚的節奏卻愈來愈慢,時間愈拖愈長,她猶疑著,似乎撈起每條魚間隔的時間愈久,四周的情境就會停格在那,如果她一直沒有撈到第十五條魚,那麼,他們就都永遠在那裡了。 作者介紹作者簡介
賴志穎
民國七十年生於台北,台灣大學碩士,加拿大麥基爾大學博士,現為博士後研究員,任職於蒙特婁植物園及蒙特婁大學。小說作品曾獲寶島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全國台灣文藝營創作獎。著有短篇小說集《匿逃者》、《理想家庭》等。 目錄 末日倒數第十八天
推薦序 回到純粹 林俊頴 天使熱愛生活 陳牧宏
世界是葷的 髮事 品漢沒上班的一天 遙控器不見了 流鼻血 黑色蜘蛛網 錶情
(後記) 這八年 序推薦序
回到純粹
「革命已經遙遠,反叛已經平服,禁忌都沒有了。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每家
每天都在進行;包法利夫人無須等到天黑才敢到丁香樹下去偷情;異性戀太普遍,如果不能同性戀,至少也要雙性戀才成;卡夫卡的世界就在我們的辦公室裡,等待果陀像等公共汽車一樣地平常。⋯⋯經典著作所建立的文學尊嚴,卓越作家們不惜以身殉之的人文品德、生命關懷、抗爭精神,件件不合時宜。普魯斯特辛苦建立的文學華廈已經變成公寓樓,吳爾芙努力爭取到的自己的房間也已拱手讓給都市發展商。外敵壓境,我們自動繳械;誘惑前來,我們揮霍、拋售如浪蕩子,文學的遺失的過程固然是一種被剝失,也是一種自動的棄守。外患內憂交攻,文學的存在空間已經被剝空、肢解。⋯⋯」
「現在,任誰都能一眼看出文學處境的冷清,而且這還不是靜止畫面,是一道曲線─一方面,書寫本身就愈來愈難,低垂的果子老早被前人摘光,書寫只能一直往更高更深更稀處去,這是必然的;另一方面,曾經無所不在而且看似無所不能的文學書寫早已不是事實,太多東西已從、正從文學分離出去,尤其是那些比較華美熱鬧吸引人的東西。今天,專業的問題不必文學回答,遠方的新鮮事物不靠文學描繪遞送,革命不須文學吹號,好聽怡人的故事不再由文學來講,甚至,人們已普遍不自文學裡尋求生命建言,不再寄寓情感心志於文學作品之中,文學早已不是人的生活基本事實。」
不憚文長,這裡引用的開場白,第一段發表在二○○六年,是李渝對文學創作的自省自思;第二段來自唐諾寫在今年九月號《印刻文學生活誌》創刊十三週年,總題「給文學人的未來備忘錄」的短文。相距十年,蕭條同代,指陳的唯一真實,小說的艱難處境,並不只是堅持要寫出唯有小說才能寫出的有志者,一再驚覺內容與形式的獨特性早已有如稀有金屬,更令人窘迫的是,這一門古老的手工藝已被驅趕到荒僻野外,繁華落盡。曾經的黃金年代,小說坐鎮生活現場的中心,是SNG轉播車,也是評論者解析者鑑賞者,更是預言休咎甚或狂言囈語的巫師。
俱往矣。留下的是小說的困境。
事證確鑿,其一,電影迄今一百二十年,是反諷還是反高潮,曾經這新東西飢渴地向文學、書寫的世界挪借,時移勢轉,現在則是彼此的位置漸進互換,小說這老東西偷偷地向影視取經。
其二,起碼十年前,小說家不是已經認罪了嗎?經驗匱乏說,是畫押再畫押的供詞。因為經驗匱乏,是以說故事也不再是小說的主要技能了。王安憶的說法是,城市無故事。
令人想起神話故事,哪吒剔骨還父,割肉還母,太乙真人以蓮葉蓮藕為其召魂復活。比之前面二段引文的標題分別是「漂流的意願,航行的意志」」、「將愈來愈純粹」,如何?
是以拿到賴志穎這本小說的清樣時,我確實是惴惴然。因為現實是更多時候,我不是寫小說的人,而是老成世故的小說讀者,好幾次不免負氣與好友說,寧願回頭重讀前現代的章回或筆記小說,《三言二拍》都好。
閱讀此書期間,主編陳健瑜電郵告知,書名考慮易為《魯蛇人生之諧星路線》,我才恍然大悟,「諧星」、「魯蛇」兩詞,老幹新枝共生,諧星不得不搞笑,是因為失敗者魯蛇正在其後緊追不捨?時行潮語所謂人生勝利組,說者掩不住其中的酸苦味與妒恨意,也是因為當今之世,放眼望去大多是魯蛇吧,1%與99%的絕望對比,曾是美滿指標的中產階級正在下流化。所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我不做魯蛇,怎能做諧星搞笑這溷濁世間?即使攀上勝利高峰,內裡暗藏曾是魯蛇的滄桑。既是上策也是下策,先自行嘲笑自己,打一劑預防針吧,否則漫漫人生路怎麼走得下去?法國小說家韋勒貝克的《一座島嶼的可能性》,道盡了諧星魯蛇的末世哀歌,有如一道隕星的華麗下墜曲線。
比起一般讀者,我多知道一些賴志穎迄今的生平狀況,他性格或許隱藏了搞怪叛逆的因子,然而求學一路是明星學校第一志願上去,讀到了博士後研究員且多才藝,無論如何是與魯蛇諧星有很大距離。學有餘力,他自虐般的執意寫小說,面對這一盤傳下來的難局(還記得鄭愁予的名句吧,「是誰傳下這詩人的行業/ 黃昏裡掛起一盞燈」),他如何布局因應?
收在本書的八篇作品,會是作者有意的安排嗎?首篇〈末日倒數第十八天〉不過一百字(但願我沒有讀錯),收尾的〈錶情〉嚴格來說已是中篇格局了。望篇名生義,從末日的瞬間啟示到那瀕臨報廢的電子錶牽連著若干人際網絡,皆是匹夫匹婦不甘被時間大神收伏。
確實,我是用「匹夫匹婦」如此古典的詞彙,早慧的小說家在青春燦爛時完成的《匿逃者》、《理想家庭》,無一不是透過所謂玫瑰色眼鏡,處心積慮要提煉傳奇,打造一個夢幻之境。《魯蛇人生之諧星路線》是一重大轉折,以〈遙控器不見了〉與〈流鼻血〉兩篇為例,一個是平庸的、只在三廳與公婆丈夫兒子打轉的家庭主婦,但她粗枝大葉得近乎強悍地過著每一天;另一個林禎極,還是菜鳥上班族,卻是生活一攤死水、「生平無大志,只求六十分」的渣男。其餘六篇,也大都不脫這個範疇;舊詞,隨波逐流;新詞,不作為。
我讀著又哀惋又毛躁,直言之,這樣的螻蟻人生有什麼值得寫的?又為什麼要寫?小說家不是還在憤青的年齡層嗎?他為何揀擇如此題材?或者,癥結所在是我們得面對這一終極的殘酷事實,契訶夫與莫泊桑那點石成金且神光穿透、寫什麼都好看的小說時代,果然回不去了。
物傷其類,當今寫小說的人都是唐吉訶德,電影曾給他一首歌,夢想那不可能的夢想,抗戰那不能打敗的敵人,伸向那不能抵達的星星。古文,「力大不能自舉」,唯小說家妄自以為可以。
仿「黑色蜘蛛網」那一句諧趣電視節目用語的「讓我們繼續看下去」,我以為〈末倒數第十八天〉、〈髮事〉、〈錶情〉讓這本小說集鼎足而立,解答了——至少對於這樣的讀者——這些人為什麼值得寫的疑惑。
〈末日〉極短篇也是全書的起手式,隱身的對話者看見欄杆卡著一只用過的保險套,感言那意味著「是對未來還抱希望吧!」彼此臭話互虧,你去把那希望丟掉。但兩人轉身回房,「做了點還有希望的事。」交錯對照的世界,賴志穎寫下了還有希望的小說。
大江健三郎「始自絕望的希望」,我總覺有別於魯迅「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的自噬。年輕的張愛玲寫的:「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更貼近現在的賴志穎吧。
一如對於每一讓我流連、不願卒讀的小說,我總是不能免俗的非常好奇,故事是哪裡來的?就像廚師嚐到美食,一定好奇食材的來源。〈末日〉外,〈髮事〉與〈錶情〉是我個人最鍾愛的,不再像新手之作《匿逃者》,總企圖在每一篇小說敘事暗藏夾層、偷闢密室,是以才能更大聲詠嘆「啊,這個人。」賴志穎此一新書回歸小說作者的基本位置,凝視、逼視那些可親可憫也或同時可笑可鄙的人們,「我老老實實地告訴你們」,一個有著美麗的陰性靈魂的癌末男童,因為手術,頭蓋骨都已經放到腹腔,他如何為自己的告別戴上一頂巧手編織的長髮;一個堪稱優秀的職場女性,不時回望那些潦倒、心中破一個大洞的親人,如何挖空心思卻總徒勞地謀求一份屬於她的微薄的幸福……。
這次,賴志穎攤平了這些匹夫匹婦的圖像,詳細繪出他們走過的道路。一次純粹的小說書寫,樸實內蘊。我想這樣回到純粹的書寫或者是他遠在加拿大求學的意外收穫,雖然網路似乎使得全球無距離,他畢竟不在我們這海島現場,可以輕易背向那些長期以來急於收編「小說」及其作者的種種論述、議題、標籤、流派,一如喬伊斯(James Joyce)受益於遠離愛爾蘭故鄉。
書既出版,自有他的生命與命運,成敗如何,即便作者自己也不得不冷眼旁觀。小說難寫,小說家在寫與不寫之間一樣難為,有餘裕且有那性情可以做做諧星,何其快樂,那麼,「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懷著珍惜與敬意。
林俊頴 推薦序
天使熱愛生活
「感之欲嘆息,對酒還自傾。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李白,春日醉起言志。
在三萬七千英呎天空往加拿大飛機上,準備前去參加國際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年會。航程中,很不專心地修改著即將在會議中口頭報告的電子簡報,而更多時間是在想著感嘆著時間總是乘著噴射機離去啊!怎麼也追不上。何曾幾時,十年竟然也變成我度量時間的單位了。
志穎告訴我他離開台灣去國加拿大蒙特婁市已經八年,而我一直以為頂多才五六年吧,時間之於我越來越不是線性軌跡,而是充滿許多節點,多年前某夜和昨夜結繩一起,寂寞都那麼相似。
最初離別時約定好一定要去蒙市拜訪,充滿一種那就明天見的氣勢,但因著這些年工作工作再工作的生活,拜訪的行程就延宕下來,直到今年。都從抓住青春尾巴的二十幾歲少年,變成年輕人口中三十幾歲初老的叔叔了。
認識志穎真的是非常青春時候的事。那時候沒有臉書、沒有line,甚至也還沒有奇摩、無名、番薯藤(這幾年似乎也都陸續消失在市場上了),只有BBS和msn。那是個只需要交換文字交流思想而無需交換照片的年代,人與人交會依舊充滿冥王星式的想像,有一種小小危險的浪漫,在文字中揣摩一個人的態度、氣質、談吐、和樣貌。我們都是夜晚城市裡的鄉民。
是馬勒讓我們認識的,最初不知道志穎寫小說,林榮三文學獎小說首獎似乎是二三年後的事情。青春不羈的少年們喜歡馬勒是多麼具有精神分析式宿命性的隱喻。我們都是伊底帕斯?會像巨人死去又再復活?擁有屬於自己的三響重鎚?那又什麼是我們的輪旋曲慢板樂章呢?
志穎是人如其字字如其人的人,初次見面至今我依舊如此覺得。真是太斯文的人!第一次碰面,志穎穿著有盤扣的麻質襯衫和牛仔褲,我們相約唱片行門口,已經忘記是否事先約定好帶一本書作為辨識的記號,然後一起吃了一頓極為普通的日本料理午餐,談話內容似乎仍圍繞著馬勒和音樂,總之應該不是小說或詩吧。友誼這些年,大多數時候我們是不談論文學的,偶爾聽志穎說些文壇軼事,驚奇幾天也很快就忘了。我們分享生活,安安靜靜閱讀彼此作品,文字中猜想彼此最近過得好嗎。對於初次見面的午後,現在竟然只記得這些了,始終知道自己是一個記得感覺遺忘細節的人,而志穎對於細節總是非常敏銳,也許這是志穎小說而我詩的原因吧。
和志穎是有靈犀的。約末幾個月前,應該是賴香吟小說《文青之死》出版前後,我告訴他邱妙津遺書讀了十幾年都無法真正讀完,總是讀了放下又再拿起來讀,反覆反覆,始終讀不完,彷彿她也許還在某處悄悄繼續活著寫著。但不知為何卻緩慢地開始讀《其後》,某個深夜就默默讀完了,志穎告訴我,他也正在讀《其後》,之前似乎一直無法好好讀它。今年三月志穎返台兩週,我們相約天使熱愛的生活,我拿出《永別書》,說最近幾個週末午後就坐在天使每次讀一兩章,他竟然從提袋中也拿出《永別書》告訴我他也正在讀。我們似乎總是用同一本書辨認出彼此,就像一起尋找到獵戶星座知道現在還是冬季。
第一次讀志穎小說是〈紅蜻蜓〉初稿。大體解剖學課也許是每個醫學生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堂專業課程吧。十九歲,面對死亡,手術刀劃開,生命的織理顯露出來。我們稍許討論故事和其中一些微小細節,心中暗自讚嘆多麼好的作品。幾個月後,志穎便以這作品獲獎。接後幾年,是志穎創作峰期,時常有機會讀到作品初稿,例如:〈獼猴桃〉,和反覆修改多次的長篇小說《理想家庭》。
志穎去國這些年,微生物古細菌研究佔據他生活絕大多數時間,前去北緯六十度以上寒地採集標本,工作在極地般險峻的實驗室,實驗進度落後,論文寫作卡住,都讓他備感挫折。志穎告訴我,希望自己有更多時間專心書寫,創作之於他像燭火之於黑夜像玫瑰之於男孩,而確實他在忙碌研究生活的時間夾縫中,繼續創作,如此才有這本集子。
志穎邀請我為他八年後第二本短篇小說集《魯蛇人生之諧星路線》寫序,將文字檔案寄給我,我列印出來重讀,每篇小說應該在這八年間某個時刻我都曾經讀過。重新閱讀,沒有按照時序的,記憶就錯落地出現在腦海中,互相重疊模糊在一起,故事和我們分別經歷的生活與受傷也交錯著。
很好奇小說集為什麼志穎決定叫做「諧星路線」。加拿大行前夕在出發去桃園看診的火車上收到印刻編輯健瑜的電子郵件才知道的。雖然沒有和志穎討論其中原委,卻莫名喜歡這書名,總覺得那麼恰到好處。突然覺得諧星和精神科醫師有許多奇妙的相似之處,都經常面對到他人生命脆弱的時刻,並且期待自己能夠將一絲絲快樂和撫慰帶給受傷的人們。讓我想起在電影中戴著紅鼻子在醫院工作的羅賓威廉斯,那些歡笑背後是多少人間苦痛煩惱,這本集子是不是也在說這些故事呢!
幽微的情愫總是志穎小說的核心,偷情、同性之愛、跨性別、誤解的親情,而這些幽微似乎都能夠在故事中尋找到相呼應的小物件,這些物件彷彿預言總是出現在最巧妙的時刻,沉默的或聚焦的。磨得光亮的手術刀、電池耗盡的手錶、找不到的搖控器、寄給自己的告白信、芭比娃娃⋯⋯。對我而言,閱讀志穎小說總是有種看靜物畫的感覺,一種介於生命已逝(nature morte)和依舊活著(still life)的幽微氣氛。充滿活生生日常生活的情感與細節,同時又把宿命和死亡安好地收納包容其中。有一幅很喜歡的塞尚靜物畫,木桌子、白餐巾、白瓷盤、蘋果、檸檬、骷髏頭,生的死的愛的甜蜜的恐懼的就這樣安安靜靜攤開平放,伸展各自的故事,志穎的小說也是如此。
《大地之歌》傳言是馬勒想避開死亡劫數的作品,男高音、女低音或男中音、與管絃樂的交響曲,而確實也巧合地為馬勒延命兩年,讓他終能擁有屬於自己真正的《第九號交響曲》。志穎是男高音,曾隨著多個合唱團唱過許多作品,我不知道是否志穎曾經唱過馬勒的作品,那是要用盡生命去唱的,就像他也是用盡生命在創作啊! 陳牧宏 |
熱門書: |
資料來源:
博客來
oufxqdmlhcwfi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月影(增訂新版)
|
所謂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 今天給大家介詔一本書, 月影(增訂新版)是由廖輝英 所作,九歌出版, 出社會後,在上班一整天後,下班後看書的時間可以說是越來越少了, 而好書值得細細品味, 一杯咖啡或茶加上一本書,便可渡過一個悠閒的下午, 或許您是為了考試還是其它的目的不得不看書, 但放下心中的定見,改用欣賞的觀點, 不急不躁,必另有所不同的領悟。
▶▶▶更多關於——月影(增訂新版)內容——請點我 |
以下是本書的內容簡介:
廖輝英以日據時期的臺灣為創作背景的「老臺灣四部曲」之一。她做田野調查深入考據,不論是中山女高的前身第三高女,還有矗立高高的煙囪的療養所是台灣最早治療結核病的松山療養所,寫台中大地主的家族史,看他們如何靠土地維持富裕生活,後代為土地紛爭,卻也因土地而貧窮,道盡臺灣大家族的興衰起落,透視人性的貪瞋恩怨,描繪不同世代的男女愛情與金錢遊戲,發人深省。
大正十五年,富家女七巧為了逃離視為眼中釘的後母,遠從台中到台北就讀女生最高學府的第三高女。一次結核菌素檢驗,七巧竟檢查出罹患肺癆,避免傳染給他人,只能休學,七巧選擇到台北的台灣總督府肺結核療養院療養。沒想到這個選擇竟然改變她的命運……
療養院封閉也了無生趣,是一群被他人甚至是家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病患,在寂寞、蒼白的日子裡,她與東京外語國語學校英文系學生飛雄結識相戀,珠胎暗結。命運撥弄,飛雄過世,七巧帶著一管洞簫、意想不到的孩子和一輩子的相思離開療養院。
七巧康復回到家中,因未婚懷孕,不只復學當老師的美夢破碎,也不可能嫁給兩相傾心的尪婿,父親千田只能逼迫七巧被迫嫁給在他們家亭仔腳上賣布、落魄的羅漢腳林本然,舉家搬遷到彰化。婚後七巧總是抑鬱寡歡,在父親過世後,卻變得不可理喻總是番番癲癲,而本然靠著千田遺留下來的田產,度過一次次危機,重建因地震損毀的房子、為兒子清波娶媳婦……,後代更為了這些祖產爭得你死我活,但隨著政府輪替,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推出,台灣經濟逐漸起飛,他們卻由富轉貧……
本書特色
★《月影》和《輾轉紅蓮》、《負君千行淚》、《相逢一笑宮前町》,合稱為「老臺灣四部曲」。 ★《月影》以日據時期台灣為背景,廖輝英透過小說,寫出大時代下女性為命運所束縛,人性的貪婪,與時代的變遷。 作者介紹作者簡介
廖輝英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現專事寫作。曾獲《聯合報》、《中國時報》小說獎、吳三連文學獎、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及金馬獎改編劇本獎。為傳統女性發聲,作品篇篇與時代脈搏息息相關,擊中社會要害。寫兩性情懷,最能撫平現代人的傷口,公認是社會性最強、共鳴最大、最具現代感的小說家。
她觀察兩性,文走社會各階層,成為最受信賴的「廖老師」。現更專注於青少年問題,關懷社會層面更深廣。著有小說《今夜微雨》、《盲點》、《油蔴菜籽》、《女人香》、《焰火情挑》、《相逢一笑宮前町》、《不歸路》等;愛情散文集《先說愛的人,怎麼可以先放手》、《愛,不是單行道》、《戀愛,請設停損點》、《原諒,為什麼這麼痛?》、《雨,下在平原上》。作品多部被改拍為電影和電視劇。 |
熱門書: |
資料來源:
博客來
oufxqdmlhcwfi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oufxqdmlhcwfi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青春悲懷:台灣愛滋戰場紀實戲劇
|
所謂讀書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養心。 今天給大家介詔一本書, 這本書是由逗點文創結社出版的青春悲懷:台灣愛滋戰場紀實戲劇,作者是汪其楣, 離開學校後,空閒之餘,讀紙本書的可以說是越來越少了, 而好書值得細細品味, 一杯咖啡或茶加上一本書,便可渡過一個悠閒的下午, 或許您是為了考試還是其它的目的不得不看書, 但放下心中的定見,改用欣賞的觀點, 不急不躁,說不定另有所不同的收獲。
▶▶▶更多關於——青春悲懷:台灣愛滋戰場紀實戲劇內容——請點我 |
以下是本書的內容簡介:
當生命困頓,我們仍堅毅生存 你與我互相懷抱,見證愛的來由 汪其楣「創作劇本出版系列」 永遠支援「少數」的台灣戲劇家──汪其楣, 長期以文學關懷愛滋議題, 精力無限地推動藝術無障礙與公益關懷活動。 《青春悲懷》一書為汪其楣全新創作劇本, 簡潔而飽含情感的文字,深刻描繪出角色鮮明的生命片段── 身懷祕密的小學生、 縫製愛滋被單為自己送行的同志、 探索性與愛的身障者、 外配在台灣的打拚與戀情…… 寫出人生凹凸,卻也充滿希望與期盼, 故事切實映照著台灣愛滋前線防疫與醫療戰役的勝負起落, 更是難得一見的社會關懷文學。 「世界有事,心中有人,我們書寫也閱讀,我們對話也搬演。」──汪其楣 名人推薦 陳雨航(資深出版人、小說家) 藍祖蔚(資深影評人) 朱國珍(小說家) 朱家安(哲學推廣者) ──特別刊載專文推薦 各世代作家化身讀者,感動推文── ●「在《海洋心情:為珍重生命而寫的AIDS文學備忘錄》推廣之後,更需要出版《青春悲懷──台灣愛滋戰場紀實戲劇》──我們必須化被動為主動,去討論、去搬演,透過戲劇的力量,繼續這一場未竟之戰。」──陳夏民 ●「《青春悲懷》簡潔可讀,特別是它的主要元素——對白,句句鏗鏘有力,能使觀眾聲聲入耳,接受它所傳達的意義與美感。這裡不會有太過文藝的腔調,其語言或者如詩,或者素樸有力如劍,都是鍛鍊而成的。」──陳雨航 ●「最迷人的是她從不耽溺理論,她寧做實踐家,而且是本土關懷的先行者……《青春悲懷》則是她創作列車又一個彎轉後的新車站。」──藍祖蔚 ●「愛滋病並非愛的原罪,是恐懼讓人掉落深坑中的深坑。《青春悲懷》所遣不只憂傷,但使我們免於兇惡,唯有勇敢陪伴,與安靜祝福。」──朱國珍 ●「《青春悲懷》是沒有隱私疑慮的針孔,讓我們現身在感染者身後,體會他們的感受。」──朱家安 作者介紹作者簡介
汪其楣
資深戲劇家,長年推動傳統及當代戲劇、藝術文化活動,與特殊藝術工作。
她編導的舞台劇有《人間孤兒》、《大地之子》、《海山傳說‧環》、《天堂旅館》、《記得香港》、《複製新娘》、《一年三季》、《招君內傳》、《浪漫傳奇拜月亭》、《月半女子月半》,聾人手語劇《飛舞的手指》、《雕龍記》、《悠悠鹿鳴》等,並親自演出《舞者阿月──台灣舞蹈家蔡瑞月的生命傳奇》、《歌未央──千首詞人慎芝的故事》,及《謝雪紅》這幾位當代台灣女性。
著有散文集《海洋心情──為珍重生命而寫的AIDS文學備忘錄》,編著《歸零與無限──台灣特殊藝術金講義》、編繹校注慎芝及關華石手稿《歌壇春秋》,主編《戲劇交流道──劇本系列》、《現代戲劇集》和《國民文選──戲劇卷》。
曾獲1988年國家文藝獎戲劇導演獎、1993年吳三連戲劇文學獎、2004年賴和文學獎。 目錄 出版序 對抗愛滋這場仗,我們也該化被動為主動了/陳夏民 推薦序 語言如詩,素樸如劍/陳雨航 讓天邊晚霞更艷麗/藍祖蔚 但使我們免於兇惡/朱國珍 現身在感染者身後/朱家安 作者序 世界有事,心中有人
青春悲懷 劇本 藥˙命 I 講電話的人 (之一) 我們班來了一個轉學生 (小學) 藥˙命 II 被單,縫不完(呼喚簡陶) 講電話的人 (之二) 被單,縫不完 (難忘小菊) 藥˙命 III 我們班來了一個轉學生 (中學) 藥˙命 IV 愛情,好難 (初晴) 講電話的人 (之三) 講電話的人 (之四) 藥˙命 V 愛情,好難 (明暗) 我們班來了一個轉學生 (特殊學校) 藥˙命 VI 愛情,好難 (終局) 藥˙命 VII 被單,縫不完 (來了潘潘) 藥˙命 I、II、III、IV、V、VI、VII
序作者序
世界有事,心中有人
站在2012世界愛滋會議的通道口,我珍重告別了相處一週的地球村,眾所矚目的全球性會議經二十年的阻隔後終又在美國境內舉行。防疫、照護、醫療、研究等各類人,和感染者本身,都聚集在這裡,交換情報,互助打氣,解決心目中最嚴重的問題。讓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那幾個角落中的展場;藝術工作者用文字、用攝影,一筆一字、一圖一象,記錄他不肯忘記、不願放下的。我總走過去看了又看,和靜默佇立的創作者交換眼光。他知道我為什麽在乎,我更知道他的為什麽。
來自上世紀,阻礙人類免疫力的病毒還未消滅,HIV所造成對個人和對社會的影響也從未寫夠。台灣醫療的漸次平穩,防疫工作的努力前進,世紀絕症已被視為慢性疾病,感染者存活的年齡增長,死亡銳減。大家似乎可以公開發聲,聚在一起共同感受,並深入看見在台灣社會中正在上演的故事了。
當初從台灣最早期的感染者的孤獨絕望,對照著世界性的醫療和防疫海浪衝擊,我開始寫下「愛滋深呼吸」專欄,集結為第一本AIDS文學備忘錄《海洋心情》。二十幾年之後,這部私密閱讀,靜默流傳的散文集,仍未束之高閣。而且再三復刻或新增出版,我自己卻並不多加回看,因為所謂The Untold Decades無從言說的禁忌時代已經過去了,愛滋議題仍然無所不在。近來所書寫的這本《青春悲懷》,就是我有心回到自己熟悉的劇本形式,作為演出之基底。正在醫療服藥,健康存活的人們,除了自己,也包括周圍的人,仍在承受環境中的各種壓力,還是讓人覺得活著好難,Just like the rest of us!劇本裡就是屬於「人」的感情故事。希望能給我的主角們一個說出心語的完整舞台。
除了為角色而寫,我也要為導演和演員寫出足以發揮專業的,有內涵的文本。我更想為每年費盡心思,研讀素材,尋找案例的公私立防疫推廣社工,以及在各級學校負責AIDS展演活動,尋找創意的師生而寫。何妨跳過淺白的文宣知識,或老套的一夜風流晴天霹靂,就來面對生活與生存,面對愛與作愛,靠近理性而非傳聞,願意掌控或而非逐流,經由戲劇了解充滿人性試驗的處境,以及親近人們在處境中的感受和反應。
這個以感染者為主體的劇本,他們的邊緣戰鬥分布在全劇約二十個篇章,有訴諸視覺的手法,有抽象寫意的場景,可以舞蹈或默劇,也可用獨白,或二至三人的對手戲來呈現。
全劇內容與形式的結合,首尾環扣有如一齣交響樂的整體。如前述之防疫推廣活動,也許會將全劇議題拆開重組,或佐以講座研討及工作坊等,推出社區社團形態或教育性質的呈現,《青春悲懷》劇本的悲劇性和現實性,在臨場表演中亦能收到極大的效果。
抗病、用藥是愛滋在台灣,也是在全球,這三十幾年來必須解決的難題,「藥.命」七段,描述這個醫療的演變及起落。間歇出現,貫穿全劇。可以說是HIV的感染從醫療困境走到不再是絕境,卻又落入藥癮與感染的懸崖邊鋒之過程。表演者戴著花面具,除了強化肢體等的視覺效果外,感染者和藥癮者,仍然隱藏或被隱藏,仍然無法以真面目示人。
台灣愛滋「匿名篩檢」的全面制度化,是防疫前線著力最多,效果最顯著的措施之一,保護了當事人身份,也同時鼓勵面對自己的身體。而如此方便普及而又一再宣導的「匿篩」,是否仍令人裹足不前?是心理上的污名,造成逃避和困難嗎?還是周遭的人往往拒絕知識也缺乏同理心呢?
病毒不因年齡、學歷、職業、身份、性別、性向,而有「選擇性」;身心障礙者有性需要,也有性教育的需要,和防疫教育的需要,年輕的孩子之間流傳的性事和知識,比他們的父母一定還多,卻也未必完整。
劇中坐輪椅的人打電話問匿篩的情節,打手語的高職生也有HIV,不要驚訝,他們就跟我們一樣,想愛、也想作愛。對於未成年的保護,常形成反作用。校園團體生活的型態,更常成為教育當局的藉口。劇中三段「班上來了轉學生」,分別以小學、中學及特殊學校為背景,不難看到學生感染者和他的同學、老師之間的關係和心境。是的,他們存在,他們還在長大,他們也將升學進入社會,將來成為有用的人,和其他所有的青少年一樣。
新移民,外籍配偶也會是感染者。她的台灣丈夫傳染給她,然後不治而逝。她的婚姻、愛情、親子、居留等問題,所有女性感染者所遭遇的傷痛,幾乎在阿香這個角色身上聚焦。我和外籍女性感染者的接觸不算多,但她們每一個人的形貌言語都銘刻我心。我也不像第一線的醫護人員能常接觸到有藥癮的人,但偶爾相識,斷續晤談,仍有甚多真誠的交換。他們的卑下與高尚,常令我欲哭無淚,我的無力就是我的心情。我比他們理智,比他們更懂得抗拒誘惑嗎?我其實不能易地而處。
常在心中惦著我所接觸的角色,我不能不為他們寫下劇本。但是和我親近的不只是活著的人,也有已經離開的朋友,我常覺得他們還活著。最早感染者中,由於先天的體質不同,加上醫療與用藥的機遇,不少因伺機性感染,突然就走了,他們的身影卻很鮮明,仍生龍活鳳,令人難捨。存活下來的人,也跟我一樣不覺得逝者已遠。在一起就像開同學會一樣吧,有太多共同的回憶敘說著。
在「被單縫不完」的劇情中,我紀念他們,紀念那個荒涼又熱切的時代,紀念那麼多彼此相濡以沫的用盡力氣。被單(quilt)是北美鄉里常縫綴的手藝家用品,舊毛線,舊衣物,碎布頭,一小方一小方的連綴成一大塊五顏六色的布毯或床罩或被單。在愛滋席捲美國的初期,為紀念得病而死卻隱藏名姓的人,他們發起縫被單活動,讓活著的人互相慰藉,在一針一線中找到站起來的力量,然後在一起共同展示被單,喊出子女、父母、親人、愛人的名字,也稱作The NAMESProject。
九○年代初奧斯卡得獎的紀錄片Common Threads中,就有在華府大草坪上展示的動人場景。以及專書The Story of the Quilts出版時,伊麗莎白泰勒為之作序。對我而言,這也是為愛滋而創作的啟蒙之一。對台灣而言,從北市府大廳到中正紀念堂廣場,我們也舉辦了無數次的紀念被單活動。台灣的醫療照護防疫之路走得辛苦,值得看見,值得記述和演出。因為必須重視,必須再牽著手往前走。
「被單縫不完」,主角不會死,我們在等待新世紀的醫療出現。被單縫不完,感染者仍舊在增加,就醫服藥過健康的生活仍然重要,也希望醫療防疫前線勝利,再也不用縫紀念被單了。
《青春悲懷》戲劇的淨化作用,產生哀憐與恐懼之外,人們一起面對這份生死病苦的巨大,巨大的哀傷,巨大的力量。當我們覺得世界有事,心中有人,我們寫書、閱讀,我們對話、敷演。就是一種行動的開始。
最後,謝謝「逗點文創結社」願意陪伴我出版這個劇本。更謝謝陳雨航、藍祖蔚、朱國珍、朱家安這幾位優異的作家,願意陪伴讀者開展劇本的閱讀。 |
熱門書: |
資料來源:
博客來
oufxqdmlhcwfi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空下的眼睛:我的家族與島嶼故事
|
所謂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 今天給大家介詔一本書, 由劉枝蓮所作,書名天空下的眼睛:我的家族與島嶼故事,遠景出版, 現代人在一天的繁忙之後,閱讀的時間可以說是越來越少了, 而好書值得細細品味, 一杯咖啡或茶加上一本書,便可渡過一個悠閒的下午, 或許您是為了考試還是其它的目的不得不看書, 但放下心中的定見,改用欣賞的觀點, 相信您會有另一種領悟。
▶▶▶更多關於——天空下的眼睛:我的家族與島嶼故事內容——請點我 |
以下是本書的內容簡介:
即使是一個被砲彈摧殘、被時代遺忘的島嶼,仍值得被深情的眼神眷顧 這是一部馬祖戰地的庶民記憶史,也是一封獻給家人、家鄉最深情的情書 在島嶼,我站在時代彎點上。 小時候,「建新號」的漁夫口中虛實交錯的故事,包括情報、戰亂、土匪、貧窮……不斷滑過耳朵。於是,我記下血淚交織的哀愁與際遇,在記憶最底層發酵。 長大些,媽媽的故事繞著爸爸,說著奶奶,在她眼眸深情片羽,我讀到光芒與唏噓同列;於是,我決定寫下爸爸的傳奇,那年四、五年級。 再長大些,我讀到戰火威脅,被生活逼到牆角的絕望,離鄉遊子淚汗交織的卑微,無根;而我也在光陰流失中出出入入,漂流。 直到,直到長大,長大到之外,夕霞已走過,一路打撈偷盜耳語碎片,俯身一一拾起,進行刷洗、蒐集、閱讀、訪談……2012年百年滄桑碎片,有了局部線條。 三年來,在睡得少、睡得淺的接力下,催生出《天空下的眼睛》。 文壇島友──同聲推薦 作者以靜美、自然的文筆書寫原鄉記憶。季節晴暖或冷冽其實是列島人相同的歷史艱難、生活拚搏的實質印證;相信這本誠意之書,得以收穫一種靜美的原鄉留情。──林文義作家 此書搬演國共對峙,大江海對應小川堂、無情烽火交織有情生活,在幾乎一面倒的以男性為主的戰爭敘事中,靜靜描摹女子與烽火,更難得地細筆勾畫馬祖文化的步調,砲彈與魚蝦,原來可以釀在一只深甕中。──吳鈞堯作家 一幢承載人生不同截點的老宅,彷彿血脈湧動著相同頻率,由作者的行文聆聽先人遷徙的足跡,老宅的心跳與皺紋,伴隨書頁開展,詩意而溫暖。──凌明玉作家 作者將長期在地蹲點的島史與家史融鑄一起,成為一本具有素人特質與獨特文學感交融之書,也是某種帶著社會學觀察的在地之作。──鍾文音作家 這時代的大故事小故事啊——/小小的島嶼,那滾燙的血和淚/那呼天搶地的悲與喜/還終將流向歷史,/千秋萬世,撼動人心;/那不朽的血和淚,悲與喜的/你我他,人類的宿命/世代的共業!──林煥彰詩人 作者介紹作者簡介
劉枝蓮
出生於馬祖,國立臺北大學法學碩士,曾任大學兼任講師,長期擔任地方公職,熟悉地方的肌理與歷史。喜歡登山、慢跑、海泳和旅行。1990年開始在熟悉的大海中海泳;1999年跟隨信仰去旅行,造訪過西藏、尼泊爾、印度、佛教聖山等,長達十餘年,熱愛藏族文化。
2005年開始馬拉松長跑;2012年開始攀登奇萊主北、南湖大山、武陵四秀、嘉明湖等二十餘座台灣百岳。2015年開始寫詩,詩作散見於《乾坤詩刊》、《野薑花詩刊》、《葡萄園詩刊》等國內外詩刊。筆耕地方文化數年,耗時三年長作《天空下的眼睛》,持續與小島同步呼吸。 目錄序 鍾文音/情牽魂繫的島魂 林鍾沂/素樸的偉大 劉增應/追憶,在這本書中相遇 文壇名家推薦 林煥彰/悲喜,一個大時代的共業 林文義/靜美的島之書 吳鈞堯/砲彈與魚蝦,原來可以釀在一只深甕中 凌明玉/一幢承載人生不同截點的老宅 在地深情推薦 陳高志/原汁原味的話語和情節 劉宏文/有溫度的家族暨島嶼史 書前 故鄉。故事。 思‧我詩父親 輯一 往事不如煙 1.1七十四軍來馬祖(一九四九~) 1.2分手在轉彎處——正規軍駐防(一九四九~一九五四) 1.3海盜:東海部隊在莒光(一九四九~一九五五) 1.4關於戰爭,您怕嗎?——第一次臺海危機(一九五四~一九五五) 1.5絞索下的黃昏——第二次臺海危機(一九五六~一九五八) 輯二 天空下的眼睛 2.1 我的出生(一九五八~一九六八) 2.2 父親討海日子(一九五八~一九七○) 2.3 漁家過新年(一九五八~一九六八) 2.4 哥哥嫂嫂要結婚(一九六六~一九六八) 2.5 外祖父過世了 輯三 我們在戰地 3.1 我們在戰地 3.2 回訪那些年——寒冬之日 3.3 躲砲彈的日子(一九五九~一九七九) 3.4 搭軍艦的歲月(一九五九~一九九一) 輯四 父親老宅夢 4.1 父親的好宅夢(一九四○~二○一三) 4.2 詩意的居住(一九四○~一九五二) 4.3 名為父親好宅(一九六一~一九七六) 4.4 歸鄉——紀念母親的家(一九二二~) 4.5 遷徙——一九八○ 後記 序序
情牽魂繫的島魂/鍾文音(作家) 劉枝蓮以詩人之眼,以田調訪問島嶼史與自我對話家史作為雙重平行書寫,側寫出馬祖這塊島嶼的深情,又勾出自我身世探索的哀傷。她將長期在地蹲點的島史心得與家史、個人史鎔鑄一起,成為一本具有素人特質與獨特文學感交融之書,也是某種帶著社會學觀察的在地之作。 然這類書寫泰半是以外來者的眼光寫被入侵的文明與消失的感情遺址,而《天空下的眼睛》則以在地人的祖園故里眼光來爬梳這島嶼的人事地物,因此感受特別情真意切,傷懷也不會氾濫。 枝蓮以簡樸文字寫出討海人的滄桑,我特別喜歡她寫與父親的互動,她個人的感情密度極高,既感性抒情(寫父寫己)又理性旁觀(寫島嶼歷史與島嶼人點滴),以多樣化的碎片縫縫補補,羅織一座小島小村的千絲萬縷(可惜有些她不敢再深入碰觸),帶出離島村落的隱隱哀愁,其中有幾段寫得感人,尤其是她寫父親如何來到小島的意志打拚傳奇,得之於祖母的聰明智慧。她寫父親的房子,寫得輕重交錯有致,映照君父城邦的興衰,繁華與凋零的情韻。於今父親親手蓋的三層樓房子,依然孤寂地面海,木頭地板依然迴響著她對父親的無限懷念與愛意。 許多人都離開小島了,而她依在。我看著她與她的老狗,曾說海明威寫老人與海,而這裡應該是老狗與人,彼此深情,不離不棄。彷彿父親的靈魂還在守望著海,看顧著家園,這片有著藍眼睛的海,每一滴淚都是撞擊,都是疼痛。離島是相對於中心,但人的感情所在之處即是中心。一場又一場的離別,去而復返的候鳥,人離開島嶼,但離不開相思,一如枝蓮筆下的父親靈魂,一直都在這座獨特的小島的小村裡仍然盤旋不去,小村多情,枝蓮更多情。 我慶幸島嶼還有人願意用田調般的文字當個人間的報信者,將離島不為人知的歷史變遷與族人傷心故事帶給我們知曉。消失的不只是一個家,而是一座「海洋」。馬祖,枝蓮父親情牽魂繫的島魂,島魂不死,傳奇永恆。 父親就是天空下的眼睛,是父親的那雙藍眼睛一直照亮著她的心,不論苦楚與歡愉。
素樸的偉大/林鍾沂(教授、學者) 枝蓮《天空下的眼睛》正如她自敘「以父親經歷歲月為經,以馬祖時代背景為緯,輻射出不僅於家族遷徙的奮鬥史,也是中國近百年庶民流離與轉折縮影。」這種以個人、家族,以小搏大,化為族群,成了庶民寓言,而這寓言,在枝蓮筆下有著不同面目,關於家族記憶故事,就此展開。 無深情難以成就好文章。《天空下的眼睛》涵蓋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九○年島嶼生活全方位的樣貌。從國軍轉進時的錯愕,到溯流島民生活步序;從出生、居所到信仰;從如何討海、如何蓋房子,到漁家怎樣過年以及婚嫁的趣事,再推向家族從故鄉到異鄉敘事的高潮,可謂從前朝遺夢到摺縫中的小故事。忝為作者老師的我,讚許她將小人物與大環境抗衡的痛楚,濃縮出生命道德觀,這般餘音不絕。 在我看來,身為一位歷史學家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把人們已經忘記或即將忘記的東西,重新找回加以記述,並加註自己的判斷,來擴大精神視野。關於這點,枝蓮是做到了。不論是戰爭經歷的記述、馬祖習俗節慶的描繪、父親人生奮鬥的轉折、家族成長遷徙的經過、母親撫養兒女的歷程,都在內文裡呈現言簡意賅的陳述、詮釋和評論。 尤其令我感動的是,她對那些飽歷戰爭及戰地政務苦難的馬祖人寫下淒涼的一段總結:「我們祖上勇敢將過往辛酸默默承受過來,如一塊巨大的海綿,靜靜地吸吮著痛苦的淚水,無聲地蘊藏,好像無聲是應該的,是習慣的,是那麼習以為常。」 「愛行千里,命無邊際」,就在苦難中巧遇了如天使般的父親,用盡力量對兒女、家庭、族群無限地付出,留下真愛的璀璨。這般清語款款,這般歡樂輕巧,讓孩子們絲毫找不著「在衣服上少了一顆紐扣」的遺憾。烽火中的父女情長,相互留下的摰愛與允諾,是這麼直接而真實,令人動容。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沒有經過檢證的生活是不值得活的。」本書以父女二代所見所聞的「口說歷史」,敘述著深刻而雋永的觀察、反思與評論,恰似璞玉般的純潔,實可作為這段歷史的見證。 書前
故鄉。故事。 劉枝蓮 我喜歡《閩志》中以「地名長樂,居者安之」這樣記載長樂,人生有什麼比「居者安之」重要呢?長樂有十八個鄉鎮,「潭頭鎮」位居閩江口南岸,鄰靠金鋒、航城、猴嶼、文嶺,是獨攬大山、扼住大江、挽入大海,與馬尾是一水之隔。「馬尾區」是馬祖和大陸「小三通」口岸,目前與馬祖往來頻繁,每天都有固定航班。我為什麼要這麼細細描繪這地理位置呢?因為父母在意,只要在意就是再細微的事,也變重要了。媽媽為我們上的人生第一堂課,便是「我是潭頭人,阿公宜忠,阿嬤麥妹……」;或許是經歷動盪的年代,爸媽怕是我們失散,如是教著我,記住原鄉。 父親劉依清(原名增清),一九二一年出生在長樂市──潭頭鎮的文石村。嚴格說來,劉氏宗族是居住長樂潭頭鎮。我的曾祖父與他的哥哥創業有成,發了小財,便在文石村蓋起房子,舉家遷徙到文石村。曾祖父蓋的宅第是濱海式建築──石牆屋瓦、天井、三進門傳統元素。我愛看建築,尤其偏愛老建築,劉氏潭頭鎮上祠堂,便是我每次返鄉必到的地方。劉氏祠堂牆上的浮雕,刻有二十四孝以及戲曲詩詞中的人物,那些勸人為善浮雕下方,拓印著我的兄弟姊妹名字。 劉氏門樓房以奏公十一世裔孫,從潭頭出發。 父親總說,在家鄉時間太少了。 一九三八年,十七歲,父親隻身來到馬祖島,遇到生命中貴人──曹氏家族。曹氏家族由福建長樂來馬祖定居、討海為生已經第三代了。當時島上漁業採集,多以家族為單位,像父親隻身者,以「依親」(投靠?)呼之,以曹氏家族為眾的牛角村,就有三位名為「依清」者,賴於生活所逼,成了無奈。一九四六年父親與曹氏家族長女結婚,生兒育女,成家而立業,從討海人,從建新號漁船,從漁產加工,從馬祖公車處,從中壢漁產加工社,到馬祖一號漁船,時間跌坐在海浪呼喊中,父親走過風華正茂歲月。在這兒,迎接新生命誕生;在這兒,種下一棟棟房子。這兒有原鄉潭頭鎮路過海水,這兒有福建濱海房子型式,這兒連飛過的候鳥都帶來文石村風沙……。更重要的是,父親在這兒生活了四十年,四鄉五島,每寸土地他都踩踏過;東引捕黃魚,莒光秤蝦皮……,這兒居住的每個人,都是父親的親戚,都是父親的朋友,也是父親精神上的家人。 「這裡是我的故鄉」──父親說。 母親說她從沒想到,有一天,她會搭上補給艦,跨過暗潮洶湧的黑水溝,來到幾代馬祖人沒聽過的臺灣。是呀,我的母親除了那年生病,被抬著送到臺灣就醫外,每每總看她忙碌身影,從來就沒見她離開村莊。就在一九七八年,媽媽生活疆界被打破了,小弟「一國」國中畢業,赴臺就學的那個暑假,爸爸決定全家遷居臺灣。對當時馬祖遷徙潮而言,我們全家遷臺算是中、晚期。嚴格說來,也只是媽媽與弟弟帶著家中供奉的祖先、神明離開島嶼,算是搬家吧!其他家庭成員為了求學,早已離開多年,包括我。 人生隨緣,因緣流轉。初到臺灣,父親安排一家人落居桃園大湳。以市場為生活圈的大湳,有如臺灣人移居琉球八重山,聽得到都是馬祖鄉音,魚丸、魚麵、紅糟鰻……;逢年過節,馬祖粽、落歲飯、冬至搓丸……,連牛角牛峰境五位靈公也分身落居這兒了。一九七九年全家遷居中永和,中永和成了父母新天地,我們在那兒出嫁,弟弟在那兒娶親,父親與我們一起迎接新世代生命喜悅,我們在這兒與父親對坐,聚散起滅在這兒發生,時間長河不斷扮演「蝴蝶效應」,我們羽翼輕輕一拍打,竟埋伏了晚年父母狂風暴雨如晦。父親決定,將自己永生安厝在中和寶山之巔,這裡冬天無風,夏季溼熱,海浪故鄉在夢裡。屈指一算,在臺灣島上生活了四十年。 父親:「家人在哪兒,故鄉就在哪兒。」 「我們生命的『今天』乃是過去的延續,倘不時的回顧,『今天』的我即不具意義。」愛沙尼亞紀錄片老導演法蘭克‧赫斯這般說。因此,追憶絕非無意義,過去其實不會出走或走出去。翻開馬祖百年走過歲月,我們無法切割大環境背景、民情風俗、集體傷痕以及迫於生存的出走與遷徙。作為一名馬祖人,父親的女兒,總想在時間之河裡,截取一段逝水,然後透過語言文字,說過去發生的一些什麼事……。 然而,記憶有如海浪不斷侵蝕沙堆上的城堡,不斷坍塌,或者說不斷雕塑出各種不同狀態,於是我們無法關注剩餘,或者鉅細靡遺復原,而是關注侵蝕過程中的輪廓,透過不斷回到過去,讓消失邊界越來越立體,如此而已。 談過去,追憶過去,其實是為了尋找自己,我是這麼想。 |
熱門書: |
資料來源:
博客來
oufxqdmlhcwfi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直撒野:你所反抗的,正是你所眷戀的(首刷限量藏書紀念章版)
|
所謂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 今天給大家介詔一本書, 一直撒野:你所反抗的,正是你所眷戀的(首刷限量藏書紀念章版)是由小野 所作,圓神出版, 出社會後,有與書共舞的習慣的不多了, 而好書值得細細品味, 一杯咖啡或茶加上一本書,便可渡過一個悠閒的下午, 或許您是為了考試還是其它的目的不得不看書, 但放下心中的定見,改用欣賞的觀點, 相信您會有另一種體會。
▶▶▶更多關於——一直撒野:你所反抗的,正是你所眷戀的(首刷限量藏書紀念章版)內容——請點我 |
以下是本書的內容簡介:
闖蕩文壇近60年,人生的第100本書, 卻是回歸內心的第1本書! 寫作就像呼吸,沒有呼吸我會窒息! 一生若只能有一個職稱,我希望那是作家小野。 八歲那年,父親為伸張正義,持刀出門尋仇未果, 我便在激動難抑之中,決定化筆為刀,從此,以寫作來撐起這人生的風風雨雨。 20,800天筆耕不輟,我深覺,「作家」就是我,我就是「作家」!
從少年到初老,說好只是小小撒個野, 熱情卻如野火般一次次燎原,照亮了所到之處的黑暗。 深切的自剖與自省讓他明白,反抗是為了讓自己所眷戀的事物更美好, 那麼,即使白了髮,也這麼一直撒野下去吧!
「我想用寫作來榮耀自己的父親,卻不想用一輩子當老師來滿足父親的期待。我認為那是一種反抗,可是當我漸漸老去才發現自己所反抗的,正是自己所眷戀的。一切都因為愛。」
小野成為作家的原動力來自八歲那年起烙印在他靈魂深處的畫面,年年無法升遷的爸爸在某個深夜拿起菜刀,說要和那個害他的人同歸於盡。後來爸爸喝得爛醉回家,把菜刀摔在地上痛哭流涕。許多年後他恍然大悟:那一夜,年幼的他撿起了那把刀,也把刀變成筆,從此寫作不輟,因為他想要改變世界。寫作對他而言就像呼吸,沒有呼吸就會窒息而死。寫作才是他的日常,他的真實人生。
小野從師大畢業,並未走入教育界,卻在65歲第一次當上校長;讀的是生物,卻和念會計的吳念真,聯手打造臺灣新電影浪潮!每個領域都是第一次面對,但他總能透過「一直寫,一直寫」來認真思考,並勇於冒險、挑戰、衝撞體制和舊習,進行文字發起的革命。果然在他的人生旅途中,屢屢用寫作力把握各種千載難逢的機會。
書中的每一則傳奇都是小野親身經歷並深刻動人的故事,在這些自剖與自省中,他同時也帶我們找到了面對未來的力量和勇氣。
各界推薦
吳念真 撰文推薦 詹宏志 真情推薦 作者介紹作者簡介
小野
1951年生。臺灣師範大學生物系畢業後,前往美國研究分子生物學。曾擔任國立陽明大學和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的助教。
1981年,進入中央電影公司服務,結識導演吳念真,並與幾位朋友一起合作推動臺灣新浪潮電影運動,為「臺灣新電影」運動奠定基礎。1990年代初,擔任由《遠見雜誌》所投資「尋找臺灣生命力」電視影片的策畫及總撰稿。曾任臺北市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臺北電影節創始第一、二屆主席;2000年出任臺灣電視公司節目部經理;2006年出任華視公共化後第一任對外徵選的總經理。
小野以《蛹之生》一書成為七○年代暢銷作家,其創作類別豐富多元,屢次獲獎肯定,包括聯合報文學獎首獎及五度入圍電影金馬獎,並以《恐怖份子》《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刀瘟》等獲得英國國家編劇獎、亞太影展及金馬獎最佳劇本獎;1990年中國時報舉辦讀者票選「四十年來影響我們最深的書籍」,《蛹之生》一書獲選為民國六○年代十本書之一。
在書寫第一本書《蛹之生》時,他以青春熱情與世界對話。30多年後,小野的「人生問答題」系列再度寫下創作高峰,《有些事,這些年我才懂》獲得金石堂2012年度作家風雲人物獎,《世界雖然殘酷,我們還是……》獲選為金石堂2013年度十大影響力好書。2014年,《誰幫我們撐住天空》則是思索生命最本源也最重要的價值。
2016年,小野的第100本書《一直撒野:你所反抗的,正是你所眷戀的》,從叛逆學生時代到當上實驗教育機構的校長,完全是一首值得細細品味的人生史詩。 目錄 推薦序:「想改變什麼」的基因從沒變過 吳念真 序曲:覺醒之年,行動之日,誕生之時
Chapter 1 不是學校的學校 1 聖誕老公公的家──如何相信自己與眾不同 2 人家只點燃一根火柴,你卻已經野火燎原 3 不看成績,要看什麼 4 勇敢的野狼vs優秀的綿羊 5 聽說,這裡將會有一所學校 6 當學校長期困住了年輕人 7 我唯一的反抗,就是犧牲自己的受教權 8 第八名的清寒獎學金 9 半個世紀之後,我才確定你愛我 10 特權階級和黑五類 11 痛毆和疼愛,他們都是我的國文老師 12 如果讀法律去賣房子,讀醫科去拉保險
Chapter 2 在最不可能革命的地方革命 1 我差點跪求老闆給我們一次機會 2 恐龍的腦袋──提早了十年的革命 3 奇蹟和成功從來不屬於心存僥倖的人 4 這是一場僕人綁架主人的政變 5 寂靜的堡壘受傷的兵 6 這是一場千真萬確的戰鬥 7 吳念真的眼淚 8 你總不能要我一直仰望著你吧? 9 黑暗迷宮的光 10 占領西門町
Chapter 3 沒有未來的未來 1 千禧世代大反撲 2 加薪很好,有尊嚴的加薪更好 3 世界已經改變 4 西瓜上路── 一個人的時候,最不寂寞 5 二十三歲,會不會太年輕? 6 太在乎別人的眼光,卻不在乎別人的內心 7 你自由了嗎?你自由了嗎? 8 必敗之役──斑龜是怎麼來到大巨蛋的 9 作為電影之城──請你不要隨便叫我導演 序推薦序
「想改變什麼」的基因從沒變過 吳念真
野公「又」要出書了。 據說是「深具意義的第一百本」「以及……裡頭提到你很多次」,所以編輯說要寄書稿給我看,然後幫他「寫幾句你想講的話」。 她真的不知道這兩個老先生之間的恩怨情仇。
多年來兩個人只要提到彼此絕對沒有好話,許多朋友甚至以看到我們相互漏氣、抹黑、嘲諷為樂。 所以……如果為了他再度出書而特地講些歌功頌德、吹捧拍馬的話,老實說,我真做不到,而且也違背「固有傳統」,所以我還是選擇實話實說。
第一百本……對小野來說其實並沒什麼特殊意義,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經有人跟我說:「小野實在了不起,勤寫不輟、著作等身!」當時我的回答是:「這倒是實話,因為他的確不高,而且蓄意把字體放大,讓書長得很厚!」
早年他有新書出版送給我的時候,都會用近似小學四年級水準的字體(而且迄今毫無長進)寫上:請念真指正。後來大概發現我根本不具任何指正的資格吧,所以通常就直接往我桌上一丟說:「不好意思,又出一本,哈哈哈!」
明眼人應該可以看出、聽出這語意和笑聲所傳達的驕傲和不屑吧?一如多年後的現在,他幾乎每天在臉書上 Po 四個孫子的照片以及當爺爺的他如何體貼、如何有創意的照顧的細節,然後在眾人面前故意問我:「兒子什麼時候結婚啊?」
記得有一次他又把新書丟在我桌上,剛好一個記者進我們的辦公室,用極誇張的聲音說:「哇!小野又出新書了欸!」然後在我發現她充滿仰慕、讚嘆的視線是從桌上的書直接移轉到小野身上,整個過程根本無視於我的存在的那個當下,我聽到自己的聲音說:「是啊,下筆有如腹瀉啊!這本妳拿走,別浪費錢去買了!」
之後的新書他就再也不曾給我了,而是送給我兒子。 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我覺得小孩還有希望,至於他爸爸……根本沒救了!」 所以……這第一百本,大概是多年來我唯一認真讀完的小野的大作。
為什麼要認真讀完?因為有一個記憶力超強、文章老是寫得落落長、說起我總沒好話的人寫了一本據說「多次提到我」的書……無論如何都有潛在性危機,讀完是必要的防衛性檢閱。 小野大概是我這輩子面對面最久的一個人,九年,比八年抗戰還多一年。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和他幾乎每天都在相看兩相厭的臨界點上,所以有一次漢中街一個專門賣黨外雜誌的老闆送了我一張日本AV女優的海報,我就把它貼在小野背後的牆上,沒想到將近三十年後的現在,那個叫「青木琴美」的女優的樣子和名字竟然是我在中央電影公司九年歲月裡少數鮮明的記憶。
不知道是隨著時間流逝記憶淡化,或是自己有意忘記和電影相關的人、事、物,那段和小野在真善美戲院大樓的同事生涯對我來說,一如現在偶爾走過西門町的感覺:如夢似真、似曾相識,如此而已。
於是……好吧,此刻好像必須為小野講句好話了—若非這本書裡某些片段的提醒,我好像早已忘記除了彼此鬥嘴、彼此窩囊彼此之外,在那段人生的黃金歲月裡我們好像還真的一起遇過某些精采的人、做過某些開心的事、面對過某些挫折,也一起驕傲地笑過、頹喪地哭過。 哦,不對,根據他的記載,我很愛哭,所以哭的應該只有我。
還有,若非這本書的提醒,我都忘了離開中影之後,小野其實還不死心地在形勢更險峻、鬥爭更複雜的幾個領域裡繼續拚鬥過,他那種「想改變什麼」的基因好像一直沒有被環境、挫折、年紀和體力改變過。 以及,若非這本書的提醒,我都不知道他未來竟然還有好多事想嘗試、想做。 有一個意志堅強、凡事打死不退而且還持續創作的朋友是壓力,而這個朋友如果還經常被人拿來跟自己做連結做比較……那根本就是一場悲劇。
四十年前一次小說創作比賽,他拿首獎,我拿第三。 三十年前他出書的數量已經比我這輩子能力所及的還要多。 他有兩個小孩,我只有一個。 此刻,他已經是四個孫子的爺爺,而我卻連兒媳婦都還沒有。
在人生向晚的這個時候,我只想跟他說:朋友,我輸了,不過心服口不服,未來至少還是要繼續贏你以口舌。 還有,這本書……寫得還真不錯。
序曲
覺醒之年,行動之日,誕生之時
八歲那年,把刀變成了筆
不久之前有個心理醫生兼詩人的朋友在看了我寫的一些文章後,忽然嘆了一口氣:「你的文字很像是匕首,鋒利卻不寒光。」「那你為什麼要嘆氣?」「因為我讀到鋒利的匕首在刺出來時,那種極強的力道後面的悲傷和眼淚。」朋友低聲的回答。
朋友的話幾乎使我潰堤,那個烙印在靈魂深處的畫面又浮現。年年無法升遷的爸爸在某個深夜酒醉之後,到廚房拿起菜刀說要去殺人,說要和那個害他不能升遷的人同歸於盡,年幼的我嚇得渾身發抖。爸爸後來喝得爛醉如泥回家,嘔吐了一地後把菜刀用力摔在地上痛哭流涕。我凝視著那把沒有沾到血的刀鬆了一口氣:感謝爸爸並沒有殺人,因為爸爸還有五個孩子、老母和妻子,他無法拋棄靠他賺錢餵養的家人。爸爸在黑夜中淒厲的呼喊:「這個世界太不公平了,兒子,你一定要替我報仇。」我的視線一直離不開那把菜刀。
許多年以後我才恍然大悟:在那樣悲傷絕望的暗夜,那個才八歲的小孩其實有蹲下去撿起那把刀,他把刀變成了手中的筆,從此不曾停止寫作,因為他想要改變爸爸口中不公平的世界。長大以後他真的成為一個多產的作家,寫作對他而言就像呼吸一樣,如果沒有呼吸他會窒息而死。後來他遇到了一個和他相差不到一歲的作家朋友吳念真,其實吳念真也非常多產,只是他把所有精力耗在接近一百部的電影劇本和舞臺劇本上。雖然我們來自完全不同的成長背景和經驗,但是,在命運安排下我們在讀小學時就曾經同臺競技,之後就一直處於似敵似友的狀態,此刻竟然也一起老去。
我們總是計較著最後到底這兩個小孩長大之後誰輸誰贏?因為我們也曾經計較過到底誰的童年比較「不幸」。因為不幸,所以無法放下手中的那把匕首。而他們又何其幸運的因為童年的不幸,成為了靈感源源不絕的人。
老朋友的生日宴
這是我的第一百本書,我也即將跨過法律上可以享受某些優惠的「老人」的界線,不知道應該笑還是應該哭。總之,不管如何心不甘情不願,人生終於來到了這特別的一天。加上宣布要出版第一百本書,心情上喜悅多過尷尬和狼狽。
夏天我的老朋友吳念真獅子座的生日宴會才剛剛舉行,他自稱已經六十五歲了,我糾正他說應該是六十四歲,他還提醒我說臺灣人是連懷孕十個月都算進去,每當他提到「臺灣人」三個字時都很嚴肅,我只有閉嘴的份。他在生日宴上說了一段很長的話,比較有趣的是說他剛剛才從花蓮看醫生回來,頭部的幾根針還沒有拔掉,在火車上半睡半醒時聽到擠在四周的年輕人認出他來,也發現了他頭部的針,之後議論紛紛,結論是難怪他能源源不絕的創作,原來是靠這幾根針。之後他的話就轉為嚴肅,希望在場好朋友都能活久一點,好好為我們的後代子孫多做點事。因為我們很對不起下一代。
其實吳念真年輕時是個妙語如珠唱作俱佳的天生演講家,後來說起話來越來越多感觸和情緒,變得非常嚴肅,變得非常愛九十度鞠躬,臺下的群眾往往被他的真情感動得落淚。為了化解這樣的凝重氣氛,我就得被迫上臺講吳念真的糗事,要用力「踐踏」他、「消遣」他,以換取臺下的爆笑。我被迫演小丑角色真的很變態,對我而言也是非常艱難的任務。畢竟語言是很微妙的東西,直接讚美別人很容易,換個方式用罵人的口吻來表達讚美就高明些,直接糗別人又沒有踩到對方的地雷和痛處,還要讓對方由衷的發笑,更是件不可能的任務。尤其當吳念真的名聲如日中天時,作為他在二十多歲就熟識,後來又面對面上班八年的老朋友的任何一句不得體笑話,都可以被心理分析者解讀成酸味破表的嫉妒心作祟。
至今他還沒有因為我一次又一次的笑話和我翻臉,甚至在臺下笑得比別人更大聲。我深深懷疑他是用這種「毫不在乎」,默默的「懲罰」著我:「看你還有多少笑話?看你到底能講到幾歲?」是的,其實每次上臺時我也是這樣問自己。我甚至已經有了答案:那就是當我上臺再也說不出吳念真的笑話時,那就是我們彼此真的都非常非常老了,老到沒有心情和力氣說著往日的笑話了。或許就是因為聽了吳念真和我之間太多的笑話和故事,我們共同的朋友簡社長忽然很認真的向我提出了一本書的構想,他覺得我們在三十歲一起蹲在中央電影公司工作八年的故事非常有趣又很勵志,鐵定可以感動許多讀者:「年長的讀者可以回味那段飛揚的時光,年輕人可以從你們的故事中得到鼓舞。那段精采故事除了你和念真有臨場的經驗,根本沒有人可以寫。」
簡社長本身就是一個很會說故事的演講家,在這之前他也曾經企圖說服我把所有工作停下來好好寫本有時代背景的小說,他的結語很煽動:「你想想,全臺灣,除了你還有誰可以做這件事?你認真考慮考慮。這是作為一個臺灣作家的責任。」我承擔不起他的溢美和勉勵,口裡說好好好,心裡安慰自己說:「別相信他的話。他一定對很多作家這樣說,才逼出許多精采的好書。」也因為這樣,當他又轉而鼓勵我寫那段故事時不忍心推託,一咬牙,又讓自己回到遙遠遙遠的年代,試著換個角度來說那些老故事。我一邊痛苦的寫,一邊痛苦的想像著吳念真叼著菸,用嘲諷的口吻說:「天哪,這些故事我早就忘光光了,你怎麼老是忘不掉?你可能真是乏善可陳、江郎才盡,但是卻仍然下筆如腹瀉。你不要再寫了,你不會是我對手的,寫一百本不如我寫一本。」
所謂的「想像」,都是我從他過去曾經笑過我的話中重新排列組合而成,換言之,他的「惡毒」並不輸給我,我也耿耿於懷他笑過我的每句話。也許這才是我們的默契,我們得做點「不一樣」的事,藉著互相漏氣提醒對方,大家一起求進步一起加油。
重返傳奇,看到勇氣
直到最近,仍然有對臺灣歷史及影視發展頗有研究的年輕教授遇到我忍不住詢問:「關於你們在中影推動臺灣新電影的歷史中,我最不明白的是你們到底是如何闖關的?因為不管當時的總經理明驥是如何開明,從他的背景看來應該是屬於最保守的舊勢力呀?軍人。政工,又幹過情報的,怎麼可能同意你們拍的電影?」在場另外一個學者也補上一句:「我更不明白的是他為什麼挑上你和吳念真?你們一個是生物系一個是會計系,你們倆完全和他們不搭調,也沒有電影專業背景。」這是兩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我能好好的回答,那正是我這本書發展到後來,最想要表達的核心思想:關於菜鳥,關於實驗,關於勇氣,關於創造,關於命運。
如果用二○一六此時此刻最新的流行辭彙,來描述上個世紀八○年代國民黨的中央電影公司,「不當黨產」和「轉型正義」應該是不錯的新鮮題材。半個世紀以來國民黨政權透過黨政軍三股勢力穩穩控制著整個社會,所有傳播媒體一把抓。黨、政、軍各自擁有一家完全可以掌控的無線電視臺,分別是中視、台視和華視,他們也各自擁有一家電影公司,分別是中央電影公司、臺灣電影製片廠和中國電影製片廠,其中又以屬於國民黨黨營事業的中央電影公司是一個大型托拉斯電影集團,除了位於西門町的總部外,還有位於外雙溪的中影製片廠及沖印廠,外加遍布全臺灣的十多家戲院,扮演著國民黨的宣傳機構,受到極嚴密的監控,包括軍情人員直接轉任主要職務。我並無意要把國民黨當年對傳播媒體的強控制結構,描述成為一個多麼邪惡的共犯結構,畢竟其中也一定有不少想有所作為或突破的有心人,歷史的功過應該留給歷史學家蓋棺認定。我真正在意的是人。我關心的是人的思想和作為。在過去那樣的強控制結構中,每個進入這種體制內的人能如何誠實的面對自己?能如何勇敢面對這樣的結構?立即成為結構中的螺絲釘,把結構鎖得更緊更牢是一種態度,隨波逐流無所作為也是一種態度,最難存活的當然是企圖反抗的人,這些人輕易就被逐出結構體制之外。
所以「臺灣新電影浪潮」最傳奇的地方,便是在強控制的戒嚴時代,國民黨所控制的「中央電影公司」忽然轉變成一個批判力道十足的電影革命基地,讓一波又一波的年輕導演進出革命基地如入無人之地,創作出一部又一部充滿原創、實驗、批判的電影作品。這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是公司被人占領了?是老闆被人綁架了?隨著時間流逝,這則傳奇故事在臺灣漸漸被淡忘,但是在臺灣以外的地方卻被一再傳誦著,像是日本、中國大陸、新加坡、香港,甚至歐美,他們三不五時的在電影節辦那個時代臺灣電影的回顧展。蟄伏多年的我如果在這些場合被介紹時,對方的回應竟然都是恍然大悟的說:「原來你就是傳說中的那個人?」
這些反應鼓舞了我繼續寫下那些傳奇故事。我想記錄渺小脆弱的年輕人,在面對難以撼動、改變的強大體制和嚴密結構時,如何冒著被消滅的危險,勇敢做出與眾不同的反應,他們面對體制的反撲並不退縮。我盡量在每一個故事中找到和現代年輕人面對職場時的相近心情和觀點。 |
熱門書: |
資料來源:
博客來
oufxqdmlhcwfi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oufxqdmlhcwfi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陌生人(二版)
|
所謂知識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 今天給大家介詔一本書, 這本書是由李家同所作陌生人(二版), 離開學校後,可以說是越來越少與書共舞了,特別是紙本書, 而好書值得細細品味, 一杯咖啡或茶加上一本書,便可渡過一個悠閒的下午, 或許您是為了考試還是其它的目的不得不看書, 但放下心中的定見,改用欣賞的觀點, 相信您會發現另一個不同的天地。
▶▶▶更多關於——陌生人(二版)內容——請點我 |
以下是本書的內容簡介:
我們的親人如果遇到什麼不幸,我們會立刻感覺到,也立刻會採取行動,來幫助我們的親人,所以作者要在此呼籲,也能想到世界上那些不幸的陌生人:他們病了,他們沒有食物吃,他們沒有水喝,他們被關進了監獄。當他們在受苦的時候,我們不要作一個旁觀者。信不信由你,如果你試著向陌生人伸出你的手,快樂與和平會排山倒海地來到你的心中。
(本書版稅全數捐予屏東縣潮州鎮天主教少年城) 作者介紹作者簡介
李家同
民國28年生,台大電機系學士,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部電機博士。歷任清華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資訊研究所所長,電機系系主任,工學院院長,教務長以及代校長;現任靜宜大學校長。
李教授曾獲得五次連續的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教育部工科學術獎和侯金堆傑出榮譽獎,他是美國電機電子學會的榮譽會士,並且曾擔任過十一種國際學術刊物的編輯委員。
李教授信仰天主教,在大學求學期間,就常去台北監獄及新店軍人監獄替受刑人服務,目前仍是台中啟明學校和新竹德蘭中心的義工,替孩子們補習數學和英文。李家同熱愛文學,但正式投稿,卻是最近的事。由於他的宗教信仰和他服務弱勢團體的經驗,他的文章帶有人道主義的色彩,只因為他不說教,他的小說非常有趣。 |
熱門書: |
資料來源:
博客來
oufxqdmlhcwfi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山海經:黃效文與探險學會三十年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 Wong How Man and 30 Years of CERS |
所謂書是逆境中的慰藉。 今天給大家介詔一本書, 依揚想亮人文事業出版,書名為山海經:黃效文與探險學會三十年,作者是劉鋆, 離開學校後,可以說是越來越少看書了,特別是紙本書, 而好書值得細細品味, 一杯咖啡或茶加上一本書,便可渡過一個悠閒的下午, 或許您是為了考試還是其它的目的不得不看書, 但放下心中的定見,改用欣賞的觀點, 不疾不徐,必另有所不同的體會。
▶▶▶更多關於——山海經:黃效文與探險學會三十年內容——請點我 |
以下是本書的內容簡介:
探險家黃效文與CERS〈香港中國探險學會〉三十年 黃效文 香港人。出生於1949年。 2005年被Times Magazine選為亞洲英雄。 他上過CNN多次,華爾街日報的頭版,探索頻道為他做了好幾個紀錄片。
他重新定位長江新源頭。 誰會對源頭有興趣?黃效文。他說飲水要思源。 他是對的。原來養育好幾億人口的河流源頭都在青藏高原。 他帶隊探索四大重要河川源頭(長江、黃河、湄公河、怒江)。 是他以藝術的角度讓世界知道藏羚羊的危險處境並給予保護; 是他深入藏區尋找並復育純種的藏獒犬; 讓緬甸貓回到家鄉也是黃效文與CERS。
黃效文是CERS香港(中國)探險學會的創辦人。這個特別的非營利組織,致力於中國偏遠地區跟鄰近國家的探險,研究,保育跟教育工作。
一九八六年,在美國成立學會之前,黃效文就為當時服務的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帶領了六次的探險,定位長江新源頭是他第一件為世人所知的成就。
沒有黃效文,現在可能就沒有純種的藏獒犬了;緬甸也沒有純種的緬甸貓;青藏高原也不再有藏羚羊。
沒有黃效文,我們可能只能在百科全書上看到海南島黎族人的傳統茅草屋。藏區東竹林尼姑寺大殿幾百年的壁畫可能只能藉由照片回憶。
沒有黃效文,我們不會知道飛越駝峰的中國機師原來那麼厲害還有那麼多的故事。我們也不會知道在古巴有一個古巴老太太會唱粵劇說粵語,並且曾經在古巴華文日報社做撿字員的工作。
為了讓青藏高原的牧民有多一點的收入,並同時提升西藏氂牛乳製品的經濟價值,他把威斯康辛大學的教授找去西藏教導藏人怎麼做乳酪。去年氂牛乳酪在法國得到首獎。
他不只是個探險家,他也做保育跟教育。他的思考邏輯也很特別。他說考一百分是浪費時間。所以他在學校的時候都不會把時間花在考一百分上,他把時間花在他的興趣上。
CERS現任董事長是林百里先生,支持他的企業包括3M、可口可樂、港龍航空、路華汽車、歐米茄、松下、聲寶集團、殼牌、廣達電腦、瑞士銀行等。支持他的人來自世界各地,甚至是奧地利王子。這些在世界各個國家享有成就的人為什麼這樣默默地支持他?
這一定是有原因的。
藉由探險學會三十周年的機會,台灣的讀者應該要好好的認識這個名揚國際的華人探險家,我們希望藉由他所做的事,以及充滿熱情的探險精神可以讓更多人看到這個世界的美好,並也為自己的人生發揮探險精神。
作者劉鋆用「黃效文影子」的角度貼身把探險故事說給大家聽。也從旁觀者的角度去觀察黃效文看事情的態度與顛覆的思考模式。
本書特色
黃效文說:好玩很重要,理性與浪漫的中間叫「好玩」。
當然設計也要反映好玩跟趣味,同時也要帶出他對自然、人文、歷史的尊重。
《山/海/經》設計說明:
《山/海/經》,這是一本關於探險家和探險協會三十年的探險紀錄, 透過文字和設計,希望將原本只屬於少數人的探險,點燃大眾對於未知的發現期待,以及對於已知的自然文化保護。
藉著這本《山/海/經》,不僅閱讀到CERS三十年之間的重要探險事蹟。
並且透過特殊的分類編輯和精裝設計,期待大家能夠感受出探險之路的艱辛難忘和成就樂趣。
內頁採用不同主題單元裝幀,讓每一個領域的探險活動能更有系列感。更有助於對於CERS多年的理想與耕耘有更深入的認識。
書籍封面則是以探險的路徑、出發點和終點為理念,「經者徑也」。作者和CERS的許多文字、經歷和體驗,在裝幀設計上都需要經過轉化成為最單純的視覺語言。
因此我們使用了點、線、面的設計元素,並且由於探險家的東方文化背景,所以特別使用書法與黃金分割的完美比例,加上印刷的特殊燙印效果處理,在內斂中顯鋒芒。 盼能完美地詮釋「探險的本身就是一門藝術」的最高境界。
<信封袋裡內容物> -黃效文1986年給CERS會員的第一封信 -駝峰大地圖 -摺紙汽車、飛機、船 -黃效文攝影的明信片 作者介紹作者簡介
劉鋆
熱愛文學與電影。對探險家與探險精神滿懷敬意。
曾出版<87個尼姑與一個男人>、<人間灰塵>、<忘記書>、<行書>此書為作者第五本創作。為了書寫此書,作者跟著探險家王效文,上高原下江湖,貼近的觀察,深刻的書寫。 目錄 黃效文與探險學會
‹綠.水› 三探長江源頭.掬飲長江水 湄公河發源地.瀾滄江源頭.水是冰的卻暖了心 黃河新源頭.遠上白雲間 緬甸河船HM Explorer I 茵萊湖與緬甸貓復育 從流放到度假.海南洪水村黎族保護項目 巴拉望.HM Explorer II <紅.火> 達摩祖師洞 東竹林尼姑寺 那一年,最後一個離開西藏的傳教士.沙智勇神父 ‹黃.土› 藏羚羊.不再唱悲歌 黑頸鶴.信守承諾一輩子 純種藏獒的愁眉深鎖 金絲美猴vs.傈僳獵手 <白.雲> 以死聞名的僰人懸棺 馬年轉第一神山.岡仁波切 卡瓦卡博的茶館與診所 坐看雲起-駝峰飛行員 翻越K2第一人.陳文寬 飛虎王牌.飛越駝峰735趟-迪克.羅西 比爾.邁爾的告別飛行 <藍.中間.人> 最後一個鄂溫克人.黃效文的謬思 她是古巴人.她是粵劇名伶 探險路上的逗點.探險博物館 CERS人物 |
熱門書: |
資料來源:
博客來
oufxqdmlhcwfi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15屆文薈獎全國身心障礙者文藝獎 得獎作品專輯-文學類
|
所謂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 今天給大家介詔一本書, 由王秋蓉/等著所作,書名第15屆文薈獎全國身心障礙者文藝獎 得獎作品專輯-文學類,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出版, 出社會後,有閱讀的習慣的不多了, 而好書值得細細品味, 一杯咖啡或茶加上一本書,便可渡過一個悠閒的下午, 或許您是為了考試還是其它的目的不得不看書, 但放下心中的定見,改用欣賞的觀點, 不急不躁,說不定另有所不同的領悟。
▶▶▶更多關於——第15屆文薈獎全國身心障礙者文藝獎 得獎作品專輯-文學類內容——請點我 |
以下是本書的內容簡介:
「文薈獎-全國身心障礙者文藝獎」於今年已進入到第15屆,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有幸多年來能持續主辦這項具指標性的全國徵件活動。每個人生命中都會面臨許多挑戰,也會有許多無法抹滅的傷痛,這些優秀的創作者透過觸動人心的文字或圖像,將這些他們勇於面對生命的歷程分享給社會大眾,也讓社會看見屬於他們的無限可能。
今年的徵件主題為「原來,那就是愛」,自民國105年4月底開始徵件,募集到許多溫暖人心的感動,讓我們從作品中發現許多被「愛」所撼動的生命力量。作品不管是訴說家人情感、夫妻之情或醫患之間的情感依賴,透過真誠的文字與豐富的色彩,感受著每一份真實且深刻的「愛」,讓文薈獎成為他們勇於抒發內心情感的管道。
本屆也特別規劃讓陪伴者、家屬、師長、朋友透過他們的視角去分享堅強生命背後的「心情故事類」。不論是以字句分享堅韌生命的文學類、以色彩傳達內心寬闊視野的圖畫書類,或是由親友娓娓訴說的心情故事類,這些像星星一樣串起的光芒是他們對於生命的熱情與希望,是一篇篇鼓舞人心的感動。
透過文薈獎的推動,讓許許多多的生命故事轉化為富有溫度的文字與圖畫,也讓創作者勇於面對生命的精神,來鼓舞更多朋友創作出屬於他們的光芒;不分年紀、族群,群眾的力量給予支持與鼓勵,也成為創作者們繼續前進的勇氣,透過這份溫暖的力量讓「愛」無礙,一同傳遞生命力量,凝聚愛與感動。 |
熱門書: |
資料來源:
博客來
oufxqdmlhcwfi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封好長的信 Une si longue lettre |
所謂學海無涯,勤是岸;青雲有路,志為梯。 今天給大家介詔一本書, 南方家園出版,書名為一封好長的信,作者是瑪莉亞瑪.芭, 離開學校後,在3C產品的環繞下,看書的時間可以說是越來越少了, 而好書值得細細品味, 一杯咖啡或茶加上一本書,便可渡過一個悠閒的下午, 或許您是為了考試還是其它的目的不得不看書, 但放下心中的定見,改用欣賞的觀點, 不疾不徐,必另有所不同的領悟。
▶▶▶更多關於——一封好長的信內容——請點我 |
以下是本書的內容簡介:
當美夢支離幻滅、孤寂佔據心房…… 「夢想在歲月和現實生活中逐漸消逝,我仍將它看為記憶裡的鹽,完整地封存在我的回憶中。」
「多年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傾訴可以減輕痛苦。我打開這本子,就當是寫給妳的回信,也當作是我在混亂日子中的支柱。」
這是女教師哈瑪杜萊在丈夫去世後,寫給摯友艾依莎度的一封信。
信中描述學生時代幸福的回憶,年輕人急切地希望改變世界的憧憬─這是塞內加爾在脫離法國獨立自主之後所帶來的希望。她也談到被強迫安排的婚姻以及婦女的處境。哈瑪杜萊更痛苦地揭露:她與丈夫廝守25年的愛情生活,在丈夫迎娶第二位妻子的那天,被徹底毀滅了。
被遺棄的她,如何與孤獨和悲傷共處?而丈夫去世後,哈瑪杜萊仍要面對難解的家庭關係、經濟上的重擔與愛情習題。但儘管有過失望與羞辱,她仍決定繼續尋找「幸福」的真義……。
《一封好長的信》藉由一場喪禮,引導讀者瞭解塞內加爾最重要的習俗和文化,再談一夫多妻制衍生出的複雜情感生活,透過哈瑪杜萊的敘述,將讀者帶到塞國家庭深處。瑪莉亞瑪˙芭是第一位用銳利的筆,清晰地描述婦女在非洲社會的地位和處境的女性作家。
本書特色
二十世紀非洲百大好書 第一屆野間非洲文學獎得主 非洲女性書寫的經典代表作
「英國有夏綠蒂‧伯朗特,法國有西蒙波娃。而在非洲,有瑪莉亞瑪˙芭。」
得獎紀錄
☆二十世紀非洲百大好書 ☆第一屆野間非洲文學獎得主
好評推薦
☆法國亞馬遜書店五顆星推薦 ☆作家郝譽翔 感動推薦 ☆國外讀者好評如潮
※「英國有夏綠蒂‧伯朗特,法國有西蒙波娃。而在非洲,有瑪莉亞瑪˙芭。」
※「對非洲文化、女性文學、殖民轉為獨立、現代社會的穆斯林國家有興趣的讀者而言,本書是必讀佳作。」
※「這是一個絕望的反擊。瑪莉亞瑪˙芭用智慧與成熟的文字描述現代非洲女性在面對事情時的不同抉擇。」
※「非洲文學中的永恆經典。」 作者介紹作者簡介
瑪莉亞瑪.芭
1929年出生於塞內加爾。瑪莉亞瑪˙芭教了12年的書,有九個孩子,曾經離婚後又再婚。她積極參與社團活動,反對社會階級制度和一夫多妻制,提倡教育平等以及婦女平權。《一封好長的信》於1979年出版,但是瑪莉亞瑪˙芭在第二本著作《激動的歌聲》(Un chant écarlate),面世之前,於1981年病逝。雖然僅寫了兩本書,卻在非洲文壇上有不可磨滅的地位。
譯者簡介
邱大環
巴黎第三大學語言學博士,曾任巴黎第七大學、比利時皇家翻譯學院、塞內加爾高級管理學院等校之中文教師,在國內歷任台大、淡江及台師大副教授,亦曾擔任文建會駐巴黎台北文化中心主任及國家兩廳院藝術副總監。著有《塞內加爾的法語小說》、《法國文學小辭典》。譯有《生命有如繃緊的絲弦》、《還魂者》、《乞丐的罷工》、《哈喇魔咒》、《朱爾丹的瘋狂日記》。 目錄 譯者序 本文:一封好長的信 附錄:人物特寫 序譯者序
西元2000年,當我初次接觸塞內加爾文學時,塞國文學界的朋友,都建議我先讀兩本書:第一本是阿彌度.坎內(Cheikh Hamidou Kane)1961年出版的L'aventure ambiguë(《曖昧的冒險》)另一本是:瑪莉亞瑪.芭(Mariama Bâ)在1979年出版的Une si longue lettre(《一封好長的信》)。
第一本書讀完以後,對於殖民時期塞內加爾人的生活、社會與心理狀態,有了初步的瞭解。但是我發現該書的文字相當深奧,從書名開始,就讓我感到不容易翻譯,當然就不敢貿然嘗試。第二本書看完之後,文字的困難度,依然很高,但是這本經典之作,雖然只有薄薄一百多頁,卻立刻激起我轉介給台灣及華文讀者的念頭,於是在我略有閒暇之時,就開始著手翻譯,沒想到這位Bâ女士除了觀察力有異於同時代的男性作者,其文筆及思考方式,更是縝密、細膩。雖然這本書是一封封的書信,然而,在翻譯時,發覺並不容易,尤其這本書被法語文學界評價很高,我也不想隨便處置,因此就耽擱了下來。
在出版了幾本塞國小說譯本以後,還是鼓起勇氣,想要把這第一本由女性作家探討非洲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處境的小說呈獻給華文讀者。
瑪莉亞瑪.芭是一位「女性主義者」,或許我們應該將它與「女權運動者」做一個區分。她希望藉著她的筆,描述非洲女性在社會上所受到的不平待遇,但是僅止於此。她希望藉由事實的陳述,並不堅持自己的看法或引導讀者去做某種評斷,讓讀者自主地考量情勢,該如何回應。
她書中描繪的兩個主要人物─寫信的人和收信的人─一位是受傳統教育和家庭觀念影響長大的,另一位受了歐洲、法國式的教育影響,堅持自主、不肯妥協。雖然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但是對於她們分別遭遇到的婚變,卻有截然不同的反應。書中,她藉由一場喪禮,引導讀者開始瞭解塞內加爾最重要的習俗和文化,再談到一夫多妻制所衍生出錯綜複雜的情感生活。她是第一位將讀者帶到塞國家庭深處,赤裸裸地把社會制度、婚姻制度對女性所造成的傷害公諸於世的偉大作家。可惜她在第二本小說面世之前不久,因病去世。
這本小說對塞國文壇影響甚鉅,特別是對女性,在她之後,女性大量投入寫作行列,如今出版界興盛,也是因為許多女性作者加入這個行列。
本書文體是書信型自傳。由於塞國人是天生的說書人,最擅長說故事,所以自傳加故事,就成了一種特殊的文體。
這本書共有28篇,像是28封信,有長有短。信裡頭是兩個女人加上她們的男人再加上他們的兩個女人和女人的母親、姑媽、兒子、女兒和他們的女人、男人……。
家庭不就是由一群人組成的嗎?社會不就是由一群人組成的嗎?故事不就是由一群人開始的嗎?……。
邱大環/巴黎第三大學語言學博士 |
熱門書: |
資料來源:
博客來
oufxqdmlhcwfi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愛的小小憂愁 All My Puny Sorrows |
所謂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今天給大家介詔一本書, 這本書是由時報出版出版的親愛的小小憂愁, 出社會後,有與書共舞的習慣的不多了, 而好書值得細細品味, 一杯咖啡或茶加上一本書,便可渡過一個悠閒的下午, 或許您是為了考試還是其它的目的不得不看書, 但放下心中的定見,改用欣賞的觀點, 不疾不徐,必另有所不同的收獲。
▶▶▶更多關於——親愛的小小憂愁內容——請點我 |
以下是本書的內容簡介:
我的人生充滿平凡、哀傷、失敗、悔恨……這些都可以放下。 如果快樂不是憂傷的解藥,我要如何挽留你? 加拿大全年度暢銷小說冠軍 纖細而強壯,悲戚且無比溫柔…… 榮獲羅傑斯基金會文學獎
繼《巴別塔之犬》之後,一個令人哀慟難解的告別故事 然而作者非凡溫暖的筆觸,令憂鬱的謎團週遭,洋溢燦然的睿智幽默
「這不知是姊姊第幾次住進醫院, 卻是我們姊妹倆第一次起爭執。 她想要死,我想要她活。我們成了深愛彼此的勁敵。」
我的姊姊愛芙達,世界知名的鋼琴家,擁有無人能及的音樂天賦。她身體裡有一架玻璃鋼琴,彷彿隨時會碎裂。相較之下,總是夢想有一天能寫出一部了不起文學作品的我,卻只能寫些不賣座的青少年羅曼史。沒錢、離了兩次婚,成了帶著兩個小孩的單親媽媽,我一塌糊塗的人生實在很難向人啟齒。
我羨慕愛芙達,聰明漂亮又幸福,身邊男人都會愛她而不會愛我。她卻寧可拋下我嚮往的一切。我不懂那些偉大的作家、藝術家走上絕路的緣由,也不想懂。我忍不住對她大吼:妳就不能跟平常人一樣,平凡、哀傷、失敗、悔恨,但又好好活著? 她知道我愛她。當愛芙請求我幫她最後一個忙,用嘴唇對我說「拜託」。我知道我做不到……
一對深愛彼此的姊妹,姊姊未竟的心願,妹妹卻無法為對方做到。這本出色的文學傑作,大膽碰觸威脅當代的危險問題,關於潛伏在我們身體裡的致命殺手。作者將主角設定圍繞在罹憂者周遭的親友,深刻描寫他們往往焦心如焚,卻又束手無策的困境。憂傷是怎樣的音樂?能向誰訴說?面對身邊至愛卻被痛苦折磨的人們,除了絕美的回憶,我們能否感同身受。這本小說不僅教我們面對之餘學會放下。當重大抉擇來臨時,它更勇於追問什麼是愛的極限。
獲獎紀錄
★羅傑斯基金會年度最佳小說 ★英國衛康書獎(Wellcome Book Prize)小說類首獎 ★加拿大吉勒文學獎 (Scotiabank Giller Prize)決選 ★英國佛利歐文學獎(Folio Prize)決選 ★卡內基文學獎最佳年度小說(Andrew Carnegie Medal) ★波士頓環球報年度選書 ★華盛頓郵報年度選書 ★紐約時報百大編輯選書
書評
◎少數值得留在身邊一輩子的小說。這部優秀作品描寫一對姊妹,其中姊姊決意自我了結,進而尋求妹妹的協助。驚人的幽默、睿智,卻也徹底讓人心碎。─《衛報》書評,加拿大公共知識份子娜歐蜜.克萊恩
◎《親愛的小小憂愁》讀來輕柔卻又擾動人心,深刻探索愛的極限,回顧我們從童年邁入成人世界、被賦予責任與義務後,所經歷種種難以想像的挑戰。在這本巧妙細膩的作品中,米麗安.泰維茲讓我們認識當內心承載沈重的哀愁時,該如何面對人生,延續愛與希望。─「英國衛康書獎」(Wellcome Book Prize)獲獎理由
◎泰維茲的文字煉金術,讓敘述的表面看來平常,可她的才華、眼淚和歡笑淬鍊出如魔法般的丹藥,是生命的必須。……小說中的對話讓人心碎,但心碎後的反作用力卻將你帶往一個精神上的新領地──幽默形成的堡壘屏蔽了絕望。泰維茲的書寫,平衡了難以言喻的痛苦以及繼續與世界共存的喜樂,生命總是充滿微不足道的哀愁。─《華盛頓郵報》,年度選書
◎完美捕捉手足之間的日常親密,姊妹們如何愛護彼此、激怒彼此。人物的對話活潑寫實,泰維茲並神奇地在對話中,穿插對小說、藝術、生命的意義等大哉問,卻不顯得刻意和說教。這些對話針鋒相對、誠實坦率,卻也讓人深思。 《親愛的小小憂愁》使人不安,一部關於自殺的小說怎麼能讓人心安。可是作品的睿智、誠實和關懷,撫平了生命的傷痛。書帶給我們的慰藉,如同打開一瓶好酒與知心好友(對!真正的好友)把酒言歡。 ─《紐約時報》書評
◎泰維茲非凡的小說,主題是自戕,卻出人意料地寫出生命的搖搖欲墜以及珍貴難得。如同怪癖一般,隨意又適切的引經據典,還有故事的悲喜交織和慈悲寬容都讓人想起約翰‧艾文(John Irving)。─《週日泰晤士報》書評
◎要將個人經驗書寫成如此有說服力的小說,十分不容易。相信過程也十分令人難受。但小說的成果突破了個人生命經歷的限制,有了自己的生命。─《金融時報》書評
◎米麗安.泰維茲絕對是當代最受喜愛的加拿大作家。─《紙與筆》書評
◎機智敏銳……豐富多元,泰維茲勇於觸碰敏感話題,就如走高空鋼索,卻毫不介意有無安全網保護,而她的腳下就是荒誕迷宮與鬧劇。唯有偉大小說家才能有一場完美演出,讓讀者驚嘆,拍手叫好……泰維茲就是能合讀者的胃口。─《洛杉磯時報》
◎米麗安.泰維茲是了不起的說書人──詼諧奇妙,溫柔和煦……她卻能觸發最細膩敏感的情緒,讓人讀來笑中帶淚,喜悅與憂傷並存,久久難以釋懷。─「作家信託基金安革耳芬德力」書評
◎米麗安.泰維茲的寫作才華光芒四射,她以客觀冷靜的情感刻劃故老鄉親,坦誠檢視過往歷史與時代變遷後的門諾社會,更替他們的未來擘畫了希望。─《環球郵報》
◎絕美,讓人心碎。─ 《溫尼伯自由報》
◎這世界上就是有這種作家,讓你每次都能拍案叫絕。真的是每一次喔……永遠不知道下一頁會出現什麼驚喜,你只知道這絕對是最震撼的文字。─《薰衣草文句》
◎米麗安.泰維茲是降臨凡間的天使作家 ─《騙局》作者大衛.雷考夫 作者介紹作者簡介
米麗安.泰維茲 Miriam Toews
曾寫過五本小說:《我奇妙幸運的夏天》、《好血統男孩》、《12號公路女孩》(二○○六加拿大好讀獎、二○一○年加拿大十年好讀獎)、《飛翔的鱒魚男》(羅傑斯基金會小說獎)以及《爾瑪.佛次》;另外還有一本非小說作品《低盪輕搖:人生》。她曾得過加拿大總督文學小說首獎、加拿大書商協會藏書票獎、羅傑斯基金會小說獎與作家信託基金瑪莉安.安革耳/提摩西.芬德力大獎。她目前定居多倫多。
譯者簡介
陳佳琳 臺灣大學外文系畢,美國華盛頓大學國際關係碩士,蒙特瑞國際研究學院口筆譯碩士,曾任電視台編審,現為專職翻譯。譯有《300%的幸福》、《校園祕案》、《愛情趴趴走》、《PS,我愛你》(合譯);翻譯得獎作品包括《在我墳上起舞》、《來自無人地帶的明信片》、《檸檬的滋味》與《梵谷流浪一百年》等。 序推薦序
做自己的困局 文◎蔡榮裕/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名譽理事長、松德院區「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督導
當憂傷想要開口吶喊,能不能喊出聲音就是一個難題了。照理說這本書只是小說,就只是虛構的啊,卻讓我想要談些很真實的事情,因為書在虛構中卻道出某些正發生的真實。 這是一個令人傷感的故事,震撼著常人心底難以言說的場域,對於不喜歡的事,我們常說希望「它」只是夢,對於這本書所傳達的訊息,我覺得還好「它只是小說」。真的只是小說嗎?它用小說的型式說出人性難以言傳的幽微,以故事的情節舖陳生命的殘酷。到底是誰對人如此殘酷?是個人的生活史、家族的生活史造成悲劇?或是「生命」的存在就是為了呈現它的殘酷? 如果要我說一句最直接的感受 ,那就是:「沒有人可以挽回另一個人」,如果這個人堅絕要走自己的路。雖然目前處理自殺問題的新聞時,任何報導一定要提醒大家愛惜生命,並且有求助電話。如果我只是一般人,不是精神醫學和精神分析的專業人士,嘆息之餘,我也會呼籲大家在做出最後決定前最好多想一下。只是要想什麼?或者這個想法要對誰訴說呢?「對誰說」的課題就會構成另一個人的壓力,例如小說裡的妹妹,或者精神醫療相關工作人員。這就是當有人堅持「做自己」時,另一群人所必將面臨且難與人言的壓力。 進一步談論前述的壓力和它的意義前,我先回到小說本身。既是小說,它的情節和書寫策略及技巧都是重點,雖然說要簡略描述小說就像簡述自己一生一般困難,然而這本小說大致在說:何以有人會走上絕路呢?小說的主述者「我」是一位妹妹,她的姊姊和爸爸都是自殺者,以下引述書中內文: 「媽堅持在愛芙火化前見她最後一面。壓碎她身軀的是一列火車,當年讓爸粉身碎骨也是火車。愛芙沒有在鐵軌上等很久,她把時間算得剛剛好。暴力是否直接竄入我家人的骨骼與血液?」 另有一段也令我印象深刻: 「我媽一年至少要死一次。她曾經造訪世界各地的急診室,有如四處表演的喜劇獨白演員,波多維拉塔、開羅、溫尼伯、土森和多倫多,都曾經有她的蹤影。」 這些引述反映作者筆下的人物世界,至於小說裡的「我」這樣描述自己: 「我很想對她大吼,如果有人要自殺,那也應該是我。我是糟糕的媽媽,我離開小孩的父親。我是可惡的老婆,找別的男人上床。還有,我的寫作生涯根本岌岌可危。」 簡要的摘錄中,道出了故事主角混亂的人生,但是描述的方式幾近冷酷,性和死,就這樣子相互穿梭,性救不了死,死卻在性裡撥弄著人的殘忍。 「我沒時間到處找人上床。我有浣熊,我有夢,有水槍,有悲傷,有臭水溝,有罪惡感,還有車道上用過的保險套。媽說我不能將悲傷與用過的保險套混為一談,把它丟進垃圾堆。」 到底是什麼緣故讓他們堅持以這樣的方式「做自己」?如此做自己的方式,就涉及我在第三段裡所談到,專業人員的壓力。所有人都要做自己的前提下,社會撥出了一小塊領域,要求有人為他們的自殺負責。被期待要負責的單位通常是政府,接著政府就會設計一套讓第一線工作人員負責的方式,其中有多重管道,包括找出一個精神疾病名稱,然後假設既然有診斷名稱,一定就有解決和預防的方式。 我願意在這篇序言裡說些冒險的話,但是希望不要被誤解為不重要的事。 不可諱言,小說雖然以不評斷人物的方式,描述處在這些困境裡人們的無奈和恐懼。尤其是恐懼,儘管字眼上並未特別強調,然而這些現象一旦發生在現實環境裡,往往是第一線工作人員最大的壓力來源。儘管壓力愈小的情況下,他們更能協助這些身處困境的人。 只是當一個人想要走自己的路,誰能夠扛起另一個人「堅持」做自己的責任?即便他們堅持做自己的方式是毀滅自己。我要如何說才不會被認為是在推卸責任?我想說的是,我希望面臨這些困境時,任何願意協助的工作人員,不論秉持何種理論,都能夠在合理壓力下進行協助。不像小說裡的「我」蒙受的壓力在於想幫助的人是自己的親姐姐。不過,透過小說中「我」的角色,讀者便能體會我所指的困難。
這也是從我個人立場希望讀者閱讀本書時,去想像和觀察的一個面向,雖然一般論述都傾向完全站在受苦者一方,大家才會接受。但是我寧願讀者站在助人者的位置,也就是小說中的「我」的角度去思考,去想像要幫助人是多麼困難的事。我認為必須要知道這種困難,也讓大眾知道這種困難,才有機會在社會裡建構慎思周延的安全網絡。 我坦言這篇序言完全站在「助人者」的立場思考,但應不至於被解讀成站在個案受苦者的對立面,照理來說也不應是對立面,但是現實上經常如此,一如書中對專業人士所呈現的高度期待: 「我會努力幫助妳。如果我失敗了,那完全是我的錯,不是妳的。我是專家這是我的工作。妳現在正經歷巨大的痛苦,而我的任務就是治療妳,讓妳不再難過。」 同樣地,一般人對於家人所抱持的期待,也可能帶來另一種困境。這是家屬的困境,如果根據書中一家人先後的自殺亡故,一脈相承地解讀,將自殺行為視為家中創傷的承續: 「愛芙是無辜的。我爸也是無辜的,我表姊也是無辜的。他們不能站在教堂門口公然威脅平民,只因我的家族曾經在俄羅斯遭逢大屠殺,我父親年幼時更曾因為逃命而躲進牛糞堆。」 不是說這種想法錯了,問題出在對原因和結果之間過度簡化的邏輯關係。 如此簡化思考就會陷家屬入困境,他們責怪自己,並構成自身與幫助者之間的衝突。坦白說,對於第一線工作者過度期待的邏輯,和追究創傷起源的因果邏輯類似,這也是造成家屬和第一線工作者之間持續存在緊張的主因。 此處涉及另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創傷的延遲反應。小說也觸及到這個層面: 「如果說,歲月也有所謂的延遲反應,那麼就是我眼前的這一幕了:我媽與我的反應比照愛芙剛才說的字字句句,彷彿隔了一大片荒蕪惡地,一片草木不生的無人地帶。我媽和我姊對著彼此微笑,像是在參加笑容比賽。我僵住了。這是一場贏不了的鬥爭。」 什麼是延遲反應?通常是指早年發生的創傷事件,以原來的受創方式存在,並在多年後展現出來的效應。不過這不符合臨床實情,雖然創傷事件是當年的「歷史事實」,但真正造成的後續影響,在不同時候都有它的不同影響力。這些影響跟後來對於當初事件的潛意識詮釋有關,也就是跟後來的「心理真實」有關,在不同時候以不同方式,重新詮釋當初的事件,會造成不同影響。這也是相同歷史事件後,後續者會有不同反應的原因。 如果家屬和第一線工作者之間僵住了,讓困境變成「一場贏不了的鬥爭」,原因來自對於事件詮釋角度不同,而帶來相互間的緊張關係,經常是雙方都抱持著過度的期待。如果社會大眾和助人者之間無法有此認識,就會陷於小說裡所呈現的人際困境,受苦者擠在一起,想伸手幫助的人也沉淪困局中,難以思索新出路。畢竟,擁抱的人只能看著彼此肩後,無法看清楚對方的表情。 因為在混亂當中,這些力量都很原始且具有力道,甚至難以自覺,會絆住所有相關者,因此如何讓相隔其間的荒蕪之地,能夠慢慢地不再荒蕪,變成精神分析家溫尼科特所說的「過渡地帶」,讓恐懼不安的心理得以有喘息的空間,逐漸發展成有創造力的過渡地帶。要做到這個程度,需要各方不問對錯、持續對話,才有可能產生。如果潛在地認同人性裡的攻擊和破壞(不過要體會到這點不是易事),過渡空間便難以出現,也許這是小說裡愛芙意圖做自己時,被捲進困境的緣由之一。/完 |
熱門書: |
資料來源:
博客來
oufxqdmlhcwfi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黑殼 Husk |
所謂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 今天給大家介詔一本書, 臉譜出版,書名為黑殼,作者是J. 坎特.莫桑, 離開學校後,可以說是越來越少與書共舞了,特別是紙本書, 而好書值得細細品味, 一杯咖啡或茶加上一本書,便可渡過一個悠閒的下午, 或許您是為了考試還是其它的目的不得不看書, 但放下心中的定見,改用欣賞的觀點, 不急不躁,說不定別有一番風味。
▶▶▶更多關於——黑殼內容——請點我 |
以下是本書的內容簡介:
把你的軀殼借給我, 讓只剩靈魂的我再嘗一次活著的滋味。 ★ 2014加拿大最高榮譽犯罪推理小說獎Arthur Ellis Award得主 最新力作 ★ 好讀網四顆半星、亞馬遜網書四顆半星超高評價 ★ 初試啼聲之作即獲多位愛倫坡獎得主聯手力推 ★ 即將改編為影集 ★《松林異境》的峰迴路轉 ╳《雲圖》的深刻動人 ★ 媲美石黑一雄與瑪格麗特‧愛特伍對近未來的瑰麗奇想
【徵人啟事】 【職稱】黑殼 【工作內容】租借肉體給不死富豪 【應徵條件】長相夠美、身材夠好 【報酬】非常豐厚 【警告】肉體出租期間,你的意識將進入沉睡。切勿讓客戶占據肉體超過三天。
如果靈魂才是人之所以為人最重要的元素, 為什麼只剩靈魂的我會如此戀棧你的肉體?
二〇三〇年,長生不死已是金錢可換的商品,首富們砸下大筆財富,只求肉身腐朽之後將靈魂數位化,永遠保留在虛擬世界,然而這樣的來生沒有想像中美好,他們還是嚮往真實世界的紙醉金迷。名為「黑殼」的非法職業應運而生,俊男美女出借軀殼讓不死富豪寄居,出租期間,殼的意識進入沉睡,富豪全權操控肉體,瘋狂縱慾,只為再次感受真正活著的感覺。
年輕俊美的羅德茲是肉體銀行的紅牌,儘管黑殼社會地位比娼妓還低,他仍然鋌而走險,因為他窮怕了,眼前的世界,沒錢的人無自來水可用,只能在水霧中擦身、吃工廠培養的人造肉。
某次借殼後,羅德茲腦海中閃現不屬於他的記憶片段,他從來不想知道客戶用他的身體幹了什麼,也反覆告訴自己那不干他的事,直到發現最近鬧得沸沸揚揚凶殺案中的被害人曾出現在那些零碎記憶中、直到他開始意識到無法完全掌控自己的言行……而別的黑殼也紛紛出事:有人因客戶過了三天期限還不肯從他身體裡出來,不幸慘死;有人借殼後精神崩潰,覺得這個肉體不是他的,想拔出自己的牙齒和眼珠。一名故意自行毀容好脫離黑殼這行的同業告誡羅德茲:
肉體是棟房子,在裡頭待過的靈魂都是鬼,房子是會鬧鬼的。
但使用過他肉體的靈魂不計其數,怎麼知道是誰在搞鬼?羅德茲想金盆洗手,但現在回頭已經太遲,肉體銀行的老闆絕不肯放過最炙手可熱的商品、活死人對他的軀殼垂涎覬覦,他也即將窺見這個世界最黑暗骯髒的祕密……
名人推薦
冬陽(推理評論人) 、膝關節(影評人)、囧星人(網路節目製作人)、臥斧(文字工作者)、微光(資深奇幻譯者)、護玄(小說家)——————顫慄推薦 (依姓氏筆畫排列)
各界好評
一部結合幻想、冒險與推理元素的跨界類型故事,題材有趣、節奏明快,讓人亢奮地一頁接一頁不停翻讀,充滿娛樂性。掩卷之餘,隱藏其後的書寫企圖逐漸浮現,看似瘋狂失控的未來與當下產生了哪些對話與連結?令我想起菲利浦.K.狄克深具思考批判性的優秀傑作。──冬陽(推理評論人)
很久沒有一本科幻小說能讓我讀起來有這種驚悚又欲罷不能的感覺。《黑殼》的創意天馬行空、節奏明快,於人性的黑暗與光明都有不俗而入木三分的刻畫。作者嚴謹地建構了一個極有可能發生在未來世界的恐怖犯罪:當肉體是一棟房子,靈魂只是住客,看著不在房內的「自己」作惡會是什麼感覺?人到底是什麼?故事中的每個人,懷著各自的目的與心態經營著「黑殼」租用生意,又淪落不同的下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不打算取悅任何人,只是忠實敘寫著他認為最能傳達人性的結局。兩天過去了,我仍被結局的餘韻深深震撼。──囧星人(網路節目製作人)
《黑殼》談論了一個很大膽的未來資本主義商品:也就是「人」。當人的肉體成為可轉換他人意識靈魂的軀體之後,所延伸的道德命題與享樂主義是否產生衝突?作者想像力在天馬行空之中設置了相當出色的偽科學論述,使得換殼換靈魂的冒險充滿想像力,猶如《變腦》+《攻殼機動隊》。 ──膝關節(影評人) 作者介紹作者簡介
J.坎特‧梅森(J.Kent.Messum)
梅森的作品令人心焦、血脈賁張又驚奇連連。——愛倫坡獎得主梅根.艾寶
左手寫作、右手玩音樂,打賭總喜歡選不被看好的一方。初試啼聲之作《誘餌》(Bait)榮獲二〇一四年加拿大推理界最高榮譽Arthur Ellis Award「最佳新人小說獎」、還獲多位愛倫播獎得主聯手推薦。目前和妻子、一犬三貓定居多倫多。
譯者簡介
力耘
六年級生,兼職譯者,動物醫學相關科系畢業,轉介文字十餘年。
譯文賜教:maderaaloeste@gmail.com |
熱門書: |
資料來源:
博客來
oufxqdmlhcwfi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一年的夏日池畔 Zomerhuis met zwembad |
所謂讀書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養心。 今天給大家介詔一本書, 皇冠出版,書名為那一年的夏日池畔, 現代人在聲光電子的環境下,閱讀的時間可以說是越來越少了, 而好書值得細細品味, 一杯咖啡或茶加上一本書,便可渡過一個悠閒的下午, 或許您是為了考試還是其它的目的不得不看書, 但放下心中的定見,改用欣賞的觀點, 不疾不徐,說不定另有所不同的體會。
▶▶▶更多關於——那一年的夏日池畔內容——請點我 |
以下是本書的內容簡介:
追求幸福的你,踐踏幸福的你,都是同一個你, 其實,你遠比你想像的更危險…… 荷蘭當代最重要的作家,直指人性欲望的最高傑作! 出版家週刊2014年度最佳作品!紐約時報暢銷書! 荷蘭狂銷突破40萬冊!已售出22國版權! 幸福毀壞的速度, 可以僅僅是一滴水珠落入泳池中的時間; 而親手摧毀完美的人生, 只需要一個夏天的放縱…… 在幸福的面具底下, 他們走在人性和欲望的鋼索之上, 一個不小心,就可能墜入惡意的深淵…… 身為許多名流的家庭醫師,馬克一向以自己拿捏人際關係分寸的能力為傲。在病人眼中,他是有求必應的完美醫師,但在看似親和的態度背後,馬克其實根本不在乎任何病人,人類的身體讓他覺得噁心,人們的情緒和行為更讓他感到俗不可耐。 直到他遇到了知名演員勞夫,出於對勞夫美麗妻子茱蒂絲的遐想,馬克打破自己的原則,從舞台劇首演到家庭派對,一次又一次地答應勞夫的邀約,最後甚至為了製造「不期而遇」的機會而特地挑選家庭度假的地點。 於是馬克一家人和勞夫夫婦,再加上勞夫的導演朋友史丹利和他的年輕女友,一群人在地中海開始享受夏天的海濱假期。在蒸溽的暑氣之下,他們放任欲望的衝動奔流,但原本看似無傷大雅的遊戲卻逐漸失控,最終演變成一場突如其來的悲劇……
好評推薦 非常吸引人……柯赫使用的語言彷彿聽診器,讓我們聽見角色跳動的心,和他們發自內心的嫉妒、愛意、恐懼和怨恨……這本小說以手術刀般的字句解剖了我們最難以卒睹的衝動……對於喜歡像《控制》這種驚悚小說的人,這本書是今夏必讀!──衛報 病態、扭曲,以及最重要的──高度娛樂性!怡人的氣溫和晴空無法驅散隨著故事開展而爬下你背部的那股寒意……柯赫是當代的阿嘉莎‧克莉絲蒂,這本書很可能是今夏最廣為被人討論的書!──芝加哥論壇報 嚇人的小說有很多種,而荷蘭來的這本由荷曼‧柯赫所寫的《那一年的夏日池畔》可能是最令人不安的一種。它有如惡魔般……你一定會上鉤!──匹茲堡郵報 這本書驚悚得可怕,而且極度有娛樂性。它的文字有種狂躁的清透和愉悅,帶著這本書到海灘上,你會被深深吸住而且全身發冷!──獨立報 本書具有腐蝕性和毒性……我讀到停不下來,一章接著一章。它憤世嫉俗得令人驚訝,而且擁有一種令人中毒的幽默感。──華盛頓郵報 這是本充滿各種主題的書(讀書會們,好好享受吧),柯赫寫得像是尼采用卡內基的方式說話。──紐約時報 《那一年的夏日池畔》是吸引人的閱讀體驗、意想不到的轉折以及令人緊繃的張力的綜合體。──娛樂週刊 如同他的暢銷作《命運晚餐》,荷蘭小說家柯赫透過有問題的敘事者講述了一個令人不安的故事。柯赫對於性別、罪惡感和復仇的精細探討讓他的第二本小說成為吸引人的作品!──「書單」網站 一本心理驚悚小說,講述一群齷齪的人所度的一場奢侈的假期,它一定會滿足喜歡《命運晚餐》的粉絲!──波士頓環球報 開頭幾頁以一個社會化的醫生對世間的尖酸態度,還有一股對血肉帶來的焦慮和冷得徹骨的洞察緊緊抓住讀者。──今日美國報 充滿轉折而且驚悚!──紐約郵報 作者介紹作者簡介
荷曼‧柯赫 Herman Koch
1953年生於荷蘭安恆,兩歲時隨父母移居阿姆斯特丹。
他是荷蘭當代最重要的國際級暢銷作家,在荷蘭當地堪稱家喻戶曉,代表作《命運晚餐》席捲全球,創下250萬冊的驚人銷量,蟬連荷蘭CPNB暢銷排行榜超過兩年之久,榮登歐洲年度10大暢銷書,獲頒荷蘭NS Publieksprijs年度最受大眾喜愛獎,並被改編拍成電影。
《那一年的夏日池畔》則是他繼《命運晚餐》後,另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精采傑作,一推出便受到各國出版社的矚目,其中德國出版社所提出的預付金額,更創下荷蘭出版社版權主管「生涯所見最高」,由此可見柯赫受到重視的程度!
譯者簡介
劉泗翰
資深翻譯,悠遊於兩種文字與文化之間,賣譯為生逾二十年,譯作有《四的法則》、《卡瓦利與克雷的神奇冒險》、《櫻草巷的神秘人》、《陌生人的孩子》、《愛的哲學課》、《三郎》等三十餘本。 |
熱門書: |
資料來源:
博客來
oufxqdmlhcwfi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AX‧和平之闇1:譴咒魔柱與惡靈犬 PAX:Nidstången & Grimmen |
所謂如果知識不是每天在增加,就會不斷地減少。 今天給大家介詔一本書, PAX‧和平之闇1:譴咒魔柱與惡靈犬是由木馬文化出版, 離開學校後,在上班一整天後,下班後與書共舞的時間可以說是越來越少了, 而好書值得細細品味, 一杯咖啡或茶加上一本書,便可渡過一個悠閒的下午, 或許您是為了考試還是其它的目的不得不看書, 但放下心中的定見,改用欣賞的觀點, 也許您會發現另一個不同的天地。
▶▶▶更多關於——PAX‧和平之闇1:譴咒魔柱與惡靈犬內容——請點我 |
以下是本書的內容簡介:
時光脈動之際,黑暗就被引至此地, 就像是時光具有一顆跳動的心臟。 在心跳與心跳之間, 和平與和諧當道。 但是當心臟跳動之時, 在時光脈動之際…… 黑暗勢力就會想趁機而入 並取而代之。 現在又是這樣的時刻了。 ……將會有戰士來到。 將會有兩個機靈且武功高強的戰士,前來協助我們保衛圖書館。 他們像烏鴉一樣會偷東西。 而且他們是雙撇子。
亞力克和維多兄弟來到他們的第二個寄養家庭,位在一個叫瑪麗費萊德(Mariefred,意即和平)的小鎮上,但上學的第一天兄弟倆就闖了禍——先是維多和老師的惡霸兒子槓上、亞力克為了保護弟弟加入四打二的混戰,結果六人全部掛彩;老師暗示亞力克和維多來自不正常的家庭、個性有問題——憤怒的亞力克受夠了每間學校都有這種老師,便逃出校園,並拿石頭隨意砸破鎮上一戶人家的溫室玻璃——而且現場被逮住。
但這戶人家並不尋常:艾絲緹和邁格納這對相依為命的老姊弟,為世世代代的家族守護著一座神祕圖書館,裡面有所有對抗黑暗力量的書籍,甚至是魔物。逮住亞力克之前,他們的圖書館才遭到魔怪入侵,而艾絲緹則占卜到他們會得到的兩名戰士幫助……
兩人都不敢相信:身上掛著烏鴉墜鍊,還有一個會順手牽羊的小兄弟,就是他們對抗黑暗大軍的幫手!
熱情衝動又常偷東西的維多對於小說般的大冒險充滿振奮,但始終負責保護笨蛋弟弟的哥哥亞力克難免擔心害怕:他們只是兩個小學生,還有個被政府剝奪撫養權的酗酒媽媽——可是為了不被送到第三個寄養家庭,他們一定要努力留下來才行!
而此時,黑暗勢力連番出動:從圖書館被偷走的譴咒魔柱出現在他們的寄養家庭,被人安上一顆馬頭,並唆使他們的養母趕走兩兄弟;林中豢養的鹿群一夕間消失、林地上出現巨大的狼足跡,鎮上的狗同時間狂吠不休、一日更勝一日——到底是誰引來黑暗的力量,在這古來就被喚作和平的小鎮上?
得獎與推薦記錄
《Pax•和平之闇》前兩集,毫無疑問,是我讀過的最讓人緊張不已、一頁一頁翻下去的年輕故事。它就是單純地要讓你覺得陰森森的。而且它也做到了。——瑞典媒體Dagens Nyheter
每個9到13歲的孩子都會超想看《Pax•和平之闇》系列。而他們的爸媽和兄姊後來也會想看。——瑞典媒體Eskilstuna Kuriren
這是會在2015征服全世界的瑞典中年級系列小說,相信我吧!10本書裡的第1個故事〈譴咒魔柱〉,魔法般地結合了北歐神話的神祕、爾虞我詐的關係,還有恐怖氣氛。是一套使人沉迷於閱讀的都市奇幻。——瑞典媒體Västerbottens-Kuriren
〈惡靈犬〉是叫人屏住呼吸的驚悚奇幻,不必簡化就很容易讀,也不用向魔柱獻出任何犧牲。到了最後一頁你像搭上雲霄飛車——有時候還得提醒自己記得要呼吸!〈惡靈犬〉唯一的問題就是:故事結束了!——瑞典媒體Tidningen Kulturen
一旦拿起來讀就很沒辦法放下的書。單純就是引人入勝又充滿驚喜。——Bokhora
作者介紹作者簡介
歐莎.拉爾森(Åsa Larson)
北歐暢銷犯罪小說作家,以魯貝卡.瑪汀森(Rebecka Martinsson)為主角的犯罪小說系列全球熱賣百萬冊,並摘下多項文學大獎。拉爾森是全職作家。PAX派克斯系列是她首次為年輕讀者所寫的作品。
英格拉.柯爾瑟(Ingela Korsell)
作家與研究員,曾任中小學教師。目前她在瑞典厄勒布魯大學從事兒童讀寫能力研究與教學工作,並兼職創作兒童與青少年書籍。
拉爾森與柯爾瑟定都居於瑪麗費萊德鎮並在此工作,他們也共享工作室。之前他們曾經一起為瑞典電台創作了一部兒童廣播劇。他們兩人都認為北歐神話故事和瑞典民俗信仰引人入勝;兩人一同創作PAX派克斯系列時,很容易著迷到有些無法自拔呢。
繪者簡介
亨利克.揚森(Henrik Jonsson)
插畫家和漫畫家。他曾就讀美國紐約庫柏特學校並為美國漫畫界巨頭DC Comics漫畫出版社畫了《蝙蝠俠》與《自殺突擊隊》漫畫。
揚森定居於瑞典第二大城哥特堡並在此工作。在PAX派克斯系列所有角色當中,他認為畫三指禿毛怪最有意思,因為牠們雖然小而討人厭,但是讓人氣得牙癢癢之餘卻又有點可愛。
揚森真希望家裡有隻三指禿毛怪寵物,牠就可以陪伴他畫圖到深夜,還能幫忙遞畫筆呢。
譯者簡介
陳靜芳
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研究所碩士。譯有《詩人》(麥可.康納利作品)、《舞者之歌——鄧肯回憶錄》、《未完成的肖像——在賈克梅第的巴黎畫室》、史蒂芬˙金《桃樂絲的秘密》、《愛因斯坦的夢》作者艾倫˙萊特曼之《診斷》、哈尼夫˙庫雷西《全日午夜》以及瑞典文的青少年文學作品《微笑的狗》(Hunden som log)等書。現旅居瑞典。 |
熱門書: |
資料來源:
博客來
oufxqdmlhcwfi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神祕靛熱 Indigo |
所謂不信書不能提高境界,光信書不如無書。 今天給大家介詔一本書, 由克雷門斯.J.瑟茨 所作,書名神祕靛熱, 出社會後,在3C產品的環繞下,與書共舞的時間可以說是越來越少了, 而好書值得細細品味, 一杯咖啡或茶加上一本書,便可渡過一個悠閒的下午, 或許您是為了考試還是其它的目的不得不看書, 但放下心中的定見,改用欣賞的觀點, 相信您將步入另一個不同的天地。
▶▶▶更多關於——神祕靛熱內容——請點我 |
以下是本書的內容簡介:
一種不知名疾病在奧地利兒童間感染。 靠近這些孩子的人都會暈眩、嘔吐、疼痛…… 被通報的病童將會被帶去哪裡? 如果他們是你的孩子呢? 德國八○世代作家中的新星—克雷門斯‧J‧瑟茨 藉由對神祕傳染病的集體恐懼,以及罹病集體消失的孩子 寫出一則從形式到題材都充滿驚人原創性的黑暗驚悚小說 已榮獲萊比鍚書展大獎
位於奧地利的赫利亞瑙學校住著一群神祕的孩子,他們生了某種怪病,會使身邊的人暈眩、嘔吐、昏倒,甚至造成傷害。罹病的孩子被喚作「靛童」,由於他們的家人一一病倒了,無法繼續照顧他們,只好將孩子送來這所學校,與世人隔離。就連他們彼此之間也必須保持距離,因為他們身體的感覺是球形的,稍跨越雷池一步,都會造成別人的傷害。
有幾次,在學校實習的數學老師瑟茨會看見有孩子戴著奇怪的面具或化裝成奇怪模樣,被陌生的車子接走,由於想調查這宗事件,瑟茨竟被校長逐出學校。之後老師去曾被「遷移」的學生羅伯特家中拜訪,卻在途中意外暈倒被送到醫院,拜訪因此被迫中斷。這究竟是巧合,或者這些「靛童」還擁有旁人未知的能力?
15年後,羅伯特在報紙上讀到一則新聞:當年的數學老師瑟茨犯下一椿可怕的罪行,以極度殘暴的方式殺死一名虐狗人士。他在赫利亞瑙學校受到了什麼影響嗎?而像羅伯特這樣的靛童長大成人後,他們的症狀真的就此消失了嗎?當年那些學生究竟被「遷移」去了哪裡、做了什麼事?
上世紀九○年代的「深藍小孩」現象(indigo child),曾在媒體喧騰一時。一群被視為擁有超自然特殊能力和心靈感應能力的孩童,引發討論和關注,他們是過動症或亞斯伯格症候群的變異?或者他們真的擁有超凡的直覺力量,昭告「新世代人種」已然誕生?人類又將如何應對?德國新銳作家克雷門斯.J.瑟茨顯然以此為靈感,寫出一種稱為「靛熱」(indigo)的疾病,看這種未知病症對兒童及成人社群帶來的恐懼和衝擊。不只是一本恐怖小說,它也是一本反烏托邦小說,更是一本科幻的後現代小說。故事中重重謎團令人不寒而慄,其中包括人們對未知的恐懼,並因此而變得極端恐怖。
◎本書榮獲德國歌德學院 Goethe-Institut 「翻譯贊助計畫」支持出版
書評
「克雷門斯‧J‧塞茨──如納布可夫般令人不快,如大衛‧福斯特‧華萊士般精湛。」──《星期日世界報》,李查德‧科門林斯 作者介紹作者簡介
克雷門斯.J.瑟茨(Clemens J. Setz)
作家、譯者,1982年生於奧地利格拉茨(Graz),大學主修數學與德語文學,大學時期便開始從事翻譯工作,並在雜誌上發表自己的詩作與短篇小說,2007年出版小說處女作即獲得ZDF電視台文學獎的提名,至今已發表數本小說,且屢屢獲獎,曾獲萊比錫書展大獎。
譯者簡介
林硯芬
東吳大學德文系碩士班畢業,現為專職譯者。譯有《聽擊者》(寂寞)、《夏娃的覺醒》(心靈工坊)等書。 |
熱門書: |
資料來源:
博客來
oufxqdmlhcwfi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與上帝的契約(全新書封版) Contrato con Dios |
所謂知識上的富有可以享受心靈上的滿足。 今天給大家介詔一本書, 與上帝的契約(全新書封版)是由胡安‧高美 所作,輕刻出版, 出社會後,在聲光電子的環境下,閱讀的時間可以說是越來越少了, 而好書值得細細品味, 一杯咖啡或茶加上一本書,便可渡過一個悠閒的下午, 或許您是為了考試還是其它的目的不得不看書, 但放下心中的定見,改用欣賞的觀點, 也許您會有另一種領悟。
▶▶▶更多關於——與上帝的契約(全新書封版)內容——請點我 |
以下是本書的內容簡介:
44種語言翻譯,席捲全球100多國 美國、英國、西班牙圖書暢銷榜No.1 「這是一部令人興奮異常的驚險小說……頁頁都扣人心弦,胡安用他超乎尋常的想像力為我們構建了一個龐大的故事,也讓我們深深地思索起人類信仰的未來。」——美國《紐約時報》
當代西班牙文壇最受矚目的新生代作者 胡安‧高美 將國際時事與歷史內幕、宗教議題與人性困境,交織成史詩巨作
1946年,雙手沾滿兒童鮮血的納粹戰犯格勞從奧地利逃亡,消失於世間。 2006年,美國CIA特工福勒經過多年緝捕,終於將格勞繩之以法,同時從他手中取回的,還有一個牽動全人類未來的聖物———上帝契約的藏寶圖。
出於不可告人的秘密,一向作風低調的跨國財團老闆凱因,組織了一支探險隊伍前往約旦找尋聖物下落。在這支隊伍中,有以神父身份對外的CIA特工福勒、有勇敢挺身的女記者;也有為實踐信念,不惜以血為代價的聖經考古學家與國際雇傭兵,更不時遭受來自恐怖份子的攻擊、以色列情報局駭客的阻撓。
隨著挖掘人員的死亡,他們各自懷藏的任務意外浮上檯面,也牽扯出一段又一段不為人知的過往。更讓人驚心的是,從踏上冒險的第一秒開始,一場精心設計的報復活動,就掛著善的面具,蓄勢、待發…… 作者介紹作者簡介
胡安‧高美(Juan Gomez-Jurado)
1977年12月生於西班牙馬德里,聖巴勃羅大學新聞學博士,西班牙知名記者,足跡遍及全球,對神秘現象、宗教學有精深的探索和研究。
其小說《與上帝的契約》一經發表就引發巨大轟動,被翻譯成44種文字,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版,同系列作品《上帝的間諜》、《背叛者的徽章》亦榮登歐美各國各大圖書排行榜榜首,胡安也因此被譽為當代西班牙文壇最受矚目的新生代作家,以及繼史蒂芬‧金、丹‧布朗後,又一位世界級驚險探秘小說家。 目錄 第一章 格勞醫生 第二章 網捕 第三章 勇敢的女記者 第四章 比蒙號啟航 第五章 你太弱了 第六章 廣場恐懼症 第七章 會議 第八章 紅海溺水 第九章 你犯罪了 第十章 偷窺檔案 第十一章 爪子峽谷 第十二章 你知道神的旨意 第十三章 邁步,停 第十四章 神的第一個祭品 第十五章 找到奧威爾 第十六章 強暴現場 第十七章 暗殺小協議 第十八章 恐怖分子也有弱點 第十九章 毒蠍子 第二十章 致命的誘惑 第二十一章 神秘邀請 第二十二章 燒烤鉗子 第二十三章 注射器 第二十四章 凱因的身世 第二十五章 水車被炸 第二十六章 坍方 第二十七章 進入洞穴 第二十八章 父親的信 第二十九章 騙過保安 第三十章 破解密碼 第三十一章 抓住爆炸犯 第三十二章 密語:沙士汽水 第三十三章 紅螞蟻與風 第三十四章 變起突然 第三十五章 敵人,殺! 第三十六章 上帝解決了他們 第三十七章 炸掉約櫃 第三十八章 神必赦免 尾聲 |
熱門書: |
資料來源:
博客來
oufxqdmlhcwfi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