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博客來66折全館即時榜MUJI無印良品STARBUCKS星巴克

 

 






雙城愛與死


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今天給大家介詔一本書,
這本書是由時報出版出版的雙城愛與死
現代人有閱讀的習慣的不多了,
而好書值得細細品味,
一杯咖啡或茶加上一本書,便可渡過一個悠閒的下午,
或許您是為了考試還是其它的目的不得不看書,
但放下心中的定見,改用欣賞的觀點,
相信您會有不同的看法。


▶▶▶更多關於——雙城愛與死內容——請點我



以下是本書的內容簡介:

 這是個特殊的時代,因而有了為情飄洋、無悔遷移的愛。
  七段故事,關於北京/台北,男人/女人。
  再多的忠誠、再大的悖離,都超越不了他們的相愛。
    兩岸往返十六年的見聞感慨,蟄伏沈潛三年的細膩書寫。
  知名出版媒體人、聯副小說獎得主 葉姿麟,暌違文壇十六年的最新長篇力作。
  
  〈時光‧情人‧五道口〉
  一位大陸男子,在北京先後與兩位臺灣女子相遇。是累生累世的情緣吧!雖是初相見,彼此卻都有再重逢的熟悉感覺。他們彷彿是超越了此生的記憶,即使海角天涯走遍,也要為朝對方的方向走去。
  
  〈故宮雪色〉
  對於姐姐於研究所畢業後就出家的這件事,力美是這麼解讀的:「我姐姐出家是過去世的願力今生來成就。此生來到人間作為我姐姐的妹妹,那麼,我的成就就是努力圓滿我姐的成就!」她決定要真真實實的活出自己,並連帶姐姐的人生角色一同扮演,愛恨欲望也一起承擔。
  
  〈雙城愛與死〉
  為了心中無法放下的牽掛與懸念,靜蓮從北京為愛返台,照顧當初拋家棄妻、在外已妻妾成群的病重前夫,陪他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二十多年的愛恨糾葛,隨著男人的生命走到盡頭,最後僅剩雲淡風清。當愛到深處,生命展現的是既勇敢且寬容的面貌。
  
  她們聚在這裡,不同年齡,來自台灣不同地方,都是到北京工作的臺灣女人。
  
  他鄉相遇,無需故知,只要都來自島上,自然倍感親切。
  
  她們有一個社群,戲稱為「北京飯團」。在這裡,靜蓮是不具名的大姐,凝聚力特別強,全然的展現一如大地之母的慷慨,像個親愛的媽媽,懇切撫慰所有。因為她,這些個原本陌生的異鄉人來到北京才得以相聚。
  
  每個月飯團總有幾次聚會,出出入入維持十來個,分屬四至六年級的不同世代,也各自在廣告公關、電子IT、媒體、進出口貿易等不同工作領域努力拚搏。每個人都像是人生路走透了,多半都是單身。離婚的有,一直根本沒結過婚的有。還有,雖然身邊有男人,卻顯然沒完沒了同居著,看不見未來的也有。

  兩岸經過數十年的分隔,台灣島國許多人飄洋過海西進到大陸謀生,然而不知道怎麼,男人闔家登陸的多,女人卻多是單身赴任。北漂台灣女子面對的,是比男人更多的牽掛與不捨,也有更多的掙扎與徬徨。曾經在島上受過情愛創傷的她們,選擇當異鄉人遠離傷心地,是困在千年古城的另一個寂寞裡,抑或是換得豁然開朗的一片天?
  
  知名出版媒體人、聯副小說獎得主葉姿麟,於二〇〇〇年因工作開始與大陸結緣,自此頻繁來往北京與兩岸,多年的所見所聞,讓她動念書寫關於在北京生活的台灣人。本書是她暌違文壇十六年的最新長篇小說,結構上一如樓上樓下或女生公寓,相逢於京城,耽溺於自身的情愛夢想之餘,情誼上相濡以沫,彷若前生相續。
  
名人推薦

  
  作家 宇文正
  作家 夏瑞紅
  村上春樹作品中文版譯者 賴明珠
  感動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葉姿麟


  屏東出生。台灣大學動物系畢業。

  唸生物,最早的志向是從事植物自然觀察。後來卻只做過短時間的臨床醫學研究助理。此後一直從事文字工作。

  在自立晚報一待八年,歷任編輯、編採、主編。

  一九九七年進入出版界。

  於城邦開創紅色文化擔任總編輯期間,推廣網路文學。出版華文地區第一本網路小說。推介多位臺灣網路作家之餘,並引進大陸網路作家作品。多年致力兩岸網路文學出版品發展。

  二〇〇〇年因工作需要,自此頻繁往來兩岸。多年的所見所聞,令她開始了關於兩岸近代百年歷史糾葛的探討。本書為一個開端,主要書寫二〇〇〇年後應聘於北京工作生活的台灣青年。

  本書從二〇一二年開始動筆,核計有十個故事,主人公男女皆有,女子偏多。但每一篇所言及的角色都另有延伸,礙於篇幅及結構,本書共收集七個篇章。

  著有小說《都市的雲》、《曙光中走來》、《陸上的魚》、《她最愛的季節》、《愛,像一隻貓行走在屋頂》。
 

目錄

推薦序 天高海闊,日日平安 賴明珠
作者序 緣起城下
在美麗島
時光‧情人‧五道口
故宮雪色
三里屯不眠的夜
踟蹰長安街
雙城愛與死
城下 

作者序

緣起城下


  二〇〇八年,我接到一個工作,北京的一個製作公司計畫做一個關於民國三十八年來台的老兵劇集,他們找到我,認為一個多年行走於兩岸而又寫作的人也許可勝任。當時的我全未察覺即將邁入六十年的國民黨遷台紀事將會掀起怎樣的風潮,各類視聽會將此話題進行到何種程度,而自身的學養背景又是如何單薄。

  單是聽見關於兩岸,我便動心,幾乎未有任何考量,一口允諾。

  二〇〇〇年始與大陸結緣,緣於工作。

  嚴格說起來,出社會之後工作上只在兩個領域待過,一是媒體,一是出版。更嚴格的說,這兩種角色我都沒扮演好。多年後的現在細想台北生活接觸過的相關人物與朋友,明顯的,人們多以畢生投入,積累經驗尋找意義,賺得社會喝彩。

  我卻更像是晃蕩遊走,飄到哪裡算哪裡。以致出版生涯十年,周邊朋友對我的出版印象僅與網路小說連結。

  事實是,在人文薈萃的八十年代台北踩入文化出版圈卻是因為熱愛文學,那當時滿腦子現代後現代,要不魔幻寫實。以致多年後文友質疑,你不覺得該有社會責任嗎?意指做出版的我流於「非文學」出版吧?我想。

  當然今天還提這話,必然是心裡殘留疑問。可認真回想,即便如此我也不曾為此而多麼的困頓不安。怎麼說呢?

  很多年來我都相信著,人在前,語言文字在後。總因為這個「有情」而才延伸出文明,活著,愛恨情仇貪嗔癡,盡可以用各種姿態表述。方法如何,怎麼展現,各人風姿不同,我們自然選擇可相映者去追隨。

  尤其是,來到這個網路時代。

  日前在京與人聊起數位科技如今的高端,似乎全奔著這個世界的便利行為而去。聽著,我表達意見:人活到這麼方便幹嘛?當下,一位商業高管笑開了,他說了話。類似這年頭有如此遺忘人間之人,日子怎麼過的?

  這個年代真正是來到眾聲喧。對這世界的定義其實已經沒有邊界。當然這裡面充滿危機,但因此,人們只好用力學習包容與尊重,儘管困難。體諒同理很艱難,需要十分的自覺。

  話說回來,我也並未因此而學得了在網路時代更好的謀生能力。於是,離開出版,應聲接了寫劇本的工作。其實全不以為關於「兩岸」自己有能力掌握,多少年來來去去都在北京,熟識的也就那幾個同胞。但兩岸何其廣大,從時間到空間──隱隱約約我明白。

  起始,我就認定,這劇集既然對向大陸觀眾,書寫故事的人便需具備「那邊」的生活體驗。當然那時的我已經多年往返,京北來去已屬生活一環,但真要寫出對岸的人對味的氣息,無論如何,得落地。即便不可能深入民心,得能夠感受,一塊土地上人們共同的生活氣味。

  於是我決定在北京生活。

  就這樣我開始了故事大綱的書寫,但因為寫小說的經驗,不小心寫了個二十幾萬字的故事,這已經是一年多以後的事。許多具有分量的歷史書寫陸續出爐。我的計畫停了下來。

  但是,這裡我要說的是,在書寫上述故事時,多個人物,幾個家族,台灣與大陸,本省與外省,長達六十年的歲月。那段時間我的生活保持在高度紀律之中,除了寫作閱讀之外,我以慢跑與快走進行需要的體能調節。如此長達一年有餘,只記得在過程中,不知從何開始,心頭上陸續出現不同的聲音,似乎有多個人輪番來到,她們對我講述故事,屬於個人的,細微幽暗的心聲。背後是晃動明亮的時代,這個躁動的時代。

  慢慢地,我習慣她們的耳語,既輕盈又跳噠,不快樂又充滿往前進撲的欲望。

  那時開始有了渴望,渴望離開那漫長的六十年,回到這一個四處狂花,遍地野草的年代。

  這是今天這一本書幾個短篇的起源。

  二〇〇〇年初夏,第一次赴京之後就展開了不曾停歇的往返,也就那一年開始接觸在那當時已經應聘於大陸的台灣青年。〇八年定居之後往來不少,有男有女,不同的年齡層,派駐於不同領域。數年間,大環境變遷,個人的生命歷程更是跌宕更動,來來去去送走迎來,總是人物,總是故事。

  怎樣的故事呢?

  工作、愛情、婚姻,夢想與抱負、野心與現實。在無比遼闊的土地上,儘管圈禁於京城一隅,天子腳下。數千年的底蘊薰染,島上的原鄉情懷,兩相交映,心頭有騷動,日子過得總是隱約模糊,最多的清晰除了職場占得一席之地,也就是朦朧的可能未來。

  一切都是可能,一切都不可能,唯一的還是,胸口上的一口氣,心頭上的那個人。

  尤其女人。

  這一系列從二〇一二年始,陸續動筆,二〇一五年夏天結束。核計十個故事。主人公男女皆有,女子偏多。整體涵蓋一個大結構,他們,也就是十個故事中所出現的每一個人物,在大北京的小生活裡是有交集的,除了朋友圈的緊密往來,更多在酒肆間飯桌邊打聲招呼互換名片——如今一律掃微信的。

  他鄉相遇,無需故知,只要都來自島上,自必在座間倍感親切,一陣熱情不只寒暄,可能十幾二十年經歷都要大致說來聽。但多的是轉個身就不見了蹤影,應當是一輩子不會再聯繫了。

  相對於十六年前初走北京,這些年下來,兩地的變化言之感慨,若要一一寫下來,故事說不完,十個故事,差不多了。礙於篇幅,這本書就收這幾篇,結構上一如樓上樓下或女生公寓。相逢於京城,耽溺於自身的情愛夢想之餘,情誼上相濡以沫,簡直相互牽引渡海而來都有責任。

  這接近三年的時間,書寫的日子十分單純,尤其在京城,寫魔了,過到幾乎離群索居,但若沒有朋友家人的支撐與關心,大約無法如此坦然飽滿。

  這些年,對家人於我的遊手好閒不置一語,心上明白感恩。

  特別感謝賴明珠這位老朋友為我作序,我們的結緣還是因為都在時報出版第一本書呢。

  尤其感謝金蓮,因為她的督促,這系列得以見天日。也謝謝秀女總是鼓勵,陳雨航先生願意花時間閱讀全文給予一個文學前輩懇切的意見。

  謝謝時報總編輯余宜芳由衷的喜愛肯定。主編李宜芬的耐心用心,與,或是鼓勵之言:「因為太好看了以致不知道有這麼多字」,香君對文稿的用心,以及燕宜與璦寧在發行企劃上如此投入。

  當然,更感謝在城下的日子我的北京「飯團」姐妹:親愛的,因為你們的愛才有了這本書的誕生!
 
熱門書:
資料來源:

博客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ufxqdmlhcwfi98 的頭像
    oufxqdmlhcwfi98

    好書一籮筐

    oufxqdmlhcwfi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